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 2016-2017 学年高二历史 3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 蒙古统治者于 1233 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市十甫为义贞。此事实反映了A. 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 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 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 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答案】A2. 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
2、,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A. 行仁政B. 法先王C. 重礼乐D. 正其名【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 A 项排除;“法先王”指的是先秦儒家的一种政治观念,意在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但不合题意,故 B项排除;据材料中“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可知强调的是君臣等级,即礼乐制度,为此孔子“善赏哉” ,故 C 正确;“正其名”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与礼乐制度无关,故 D项排除。- 2 -点晴:凭
3、借对史料关键信息的理解是解答得主要依据,能紧扣“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这个关键信息即可准确解题。3.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
4、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 C、D。故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 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4. 有学者指出
5、,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 ,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 ,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A. “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 “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 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 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的“霸道”显然有利于国家的统- 3 -一,故 A 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统一,不是说“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故 B 错误;政治主要是维护国家统治,故 C 错误;法家并没有否定“先王之道” ,而是将之进行整合,故 D 错误。5. 汉初
6、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答案】D【解析】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A 错误;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是治国方略的不同,依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不能说明哪个方略更好,B 错误,D 正确;D 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统治阶级无论采取哪种思想治国,只是治国方略的不同,根
7、本目的是维护统治。6.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 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
8、发展,排除 A 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 项错误; 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7.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 4 -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A. 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 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 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 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士大夫尽管朝廷杖受辱,但依然推崇廷杖,说明士大夫注重的非肉体惩罚是精神追求,并非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故 A 项错误;
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廷杖关系到朝家纲常,因而尽管使官员在朝堂受辱,但官员依然推崇廷杖,由此可知士大夫冒着受廷杖的惩罚也依然进谏皇帝,以正朝纲,说明士大夫追求的是忠义的名节,故 B 项正确;C 项在明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情况下不具备可能性,故 C 项错误;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并非荣誉,故 D 项错误。8. 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 ,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
10、的思想B. 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C. 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D. 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答案】A【解析】由材料“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 ,可见顾炎武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解决之道,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 A;“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是指要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而非倒退到分封制,排除 B;材料分析了郡县制导致民弱的原因,但没有揭示民弱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排除 C;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主张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排除 D。点评: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三大地方管理制度,是各级考试的热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11、” ,即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使地方有一定的活力。9.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 5 -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 ”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 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 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 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研究人类、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12、,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八股取士,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忽视对自然的的研究而非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0. 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A. 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B. 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D. 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答案】C【解析】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 A 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
13、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 B 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央,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 C 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错误。11.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 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D.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答案】B- 6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知识
14、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反映了商品化特点,这说明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故 D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文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世俗化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又称为城市文学。它是 12 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12. 许仙与白
15、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 。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 ,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 、 “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市民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 项正确。材料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无关
16、,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渐趋败坏,而是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排除 B。理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法,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 、 “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13.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 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7 -B. 追求道德和正义C. 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D. 体现神
17、秘主义色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探讨人类社会,追求道德和正义;由“都是神安排的”可知他的思想中存在神秘主义色彩,故 ABD 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但不符合设问内容,故排除。C 项无法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故选 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4.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人最初是球形的,是两个人的合体,能瞻前顾后,任意向前或向后奔跑。众神之王宙斯不能容忍,把人用霹雳劈成两半,让人以后只能用两条腿直着走路,这样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
18、神的人数也加倍了。这个故事A. 认识到人的价值与作用B. 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C. 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D. 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 “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神的人数也加倍了”体现出人的主体作用强大导致宙斯的生气,凸显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故 A 正确;材料宣扬的是人文主义,故 B 错误;材料是赞扬人的价值,故 C 错误;材料没有否定人对神的信仰,故 D 错误。15. 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 年) ,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 ,
19、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教皇收买学者阻挠人文主义的传播B. 教皇迎合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C. 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D. 罗马教会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答案】B【解析】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 8 -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 ,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表明教皇鼓励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故 B 正确。AD 材料未体现,排除;C 项“普遍”说法绝对。16. 1521 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 ,因为“圣
20、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B. 信仰是否必要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马丁路德主张通过自己阅读圣经就可以理解并同上帝对话,教会认为圣经容易被曲解,需要依靠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二者的区别在于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符合题意的是 C 项,ABD 项不是主要分歧,排除。17.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
21、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一主张A. 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B. 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D. 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强调了人民主权思想,所以 C 项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启蒙思想18. 林则徐在其奏稿中称:“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问“码” )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 ”这说明林则徐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永春县 第一 中学 2016 _2017 年高 历史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