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4 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时期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 明清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 ,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整体感知科技文艺科技:战国的“司南”文学:春秋的诗经 、战国的离骚等绘画:战国的帛画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
2、:汉代的汉赋;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科技: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主旨归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2考点 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 198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
3、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早期儒学的形成人物 主张 贡献和地位孔子思想上:核心是“仁” ,就是爱人, “己所不
4、欲,勿施于人”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思想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上:主张“性本善”荀子思想上: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伦理上:提出“人之性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易误辨析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
5、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3(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1)代表:墨子。(2)主张:“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等。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6、,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
7、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三场大辩论” “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4句。 “三场大辩论” “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史料运用(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提示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
8、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1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
9、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史料
10、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5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 、 “不可废” 、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11、”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料运用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提示 (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 ,法家主张“法治” 。(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 ,庄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史论归纳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同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
12、治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 “非攻” “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应用对点强化训练61孔子主
13、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C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其时代背景并没有不同,故 A 项错误;孔子的“重人”和老子的“崇法”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故 B 项错误;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而老子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很明显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 项正确;孔子和老子的哲学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背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4、2(2018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 “守静” ,韩非子主张“孔窍虚” ,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 【导学号:02990091】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B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韩非子、曾子、孟子的主张都是约束自己,提升道德水平,这说明诸子学派都很重视道德修养,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道德偶像,而是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故 A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7银川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
15、张“仁”和“礼” ,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 ,杂家主张“治国公平” 、 “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 、 “法”并用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 C 项正确;主张“礼” 、 “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 项错误。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
16、者所能泯灭的,7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B 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 B 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往往被统治者推崇,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 C项错误;有的君主会推崇百家思想,像秦始皇就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 D 项错误。考点 2 王霸糅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7、(对应学生用书第 200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二、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教材补遗_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1)目的:适应西汉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2)内容“天者,万物之祖” 。董仲舒认
18、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类的主宰,以此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合理性。“人副天数” 。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品质,天人是合二而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天通过灾异以告诫当政者,领会天的意志,缓解人民的负担,社会才会稳定。阴阳五行。宇宙由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这十种成分构成。本来是普通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也有了意志、有了目的、有了道德情感。(3)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朝所做的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
19、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三、汉武帝的举措8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的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1)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易误辨析 正确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
20、不意味着只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21、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9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史料运用(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
22、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提示 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文化 成长 历程 11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科技 文艺 24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8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