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蠡县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 9 月月考化学试题1.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 氯化钠的电子式为B. 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 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用电子式表示为:D. 重水的化学式为 (或 D2O)【答案】D【解析】【详解】A.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故 A 错误;B.镁的原子核外有 12 个电子,电子排布为 2、8、2,故 B 错误;C.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氢原子和氯原子之间共用一个电子对,故 C 错误;D.重水中的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数为 2,故 D 正确。答案选 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35Cl、H 37Cl 属于同
2、素异形体B. 16O 与 18O 的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 稳定性:CH 4SiH 4;还原性:HClH 2SD. K+、Ca 2+、Mg 2+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答案】B2【解析】试题分析:A、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H35Cl、H 37Cl 均是化合物,因此不可能属于同素异形体,A 不正确;B、 16O 与 18O 互为同位素,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因此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但中子数不同,B 正确;C、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是 C 强于 Si,所以稳定性是 CH4SiH 4;非金属性越强,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
3、是 Cl 强于 S,因此还原性是HClH 2S,C 不正确;D、金属性越强,相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所以 Mg2 、Ca 2 、K 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氧化性依次减弱,D 不正确,答案选 B。考点: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3.铯137 是金属铯的同位素之一,与“铀235”同属于放射性物质。下列对 与 描述正确的是( 13755Cs 23592U)A. Cs 与 U 的质子数差值为 37B. Cs 与 U 的中子数差值为 98C. 铯137 的电子数是 82D. 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35【答案】A【解析】【详解】A、Cs 的质子数为 55,U 的质子数为 92,两者相差
4、37,故 A 正确;B、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Cs 的中子数为 13755=82,U 的中子数为 23592=143,两者相差 61,故 B错误;C、中性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s 的电子数为 55,故 C 错误;D、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含量的乘积之和,此题无法计算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 D 错误。故选 A。4.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在独居石(一种共生矿,化学成分为 Ce、La、Nb 等的磷酸盐)中,查明有尚未命名的 116、124、126 号元素。试判断 116 号元素应位于周期表的A. 第六周期第A 族 B. 第七周期第A 族C.
5、 第七周期第A 族 D. 第八周期第A 族【答案】B【解析】3第七周期若排满,118 号元素应为 0 族元素,而 116 号元素在 0 族向左第 2 列,故应为第A 族元素,答案选 B。点睛:只要记住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He2、Ne10、Ar18、Kr36、Xe54、Rn86),就可由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推出主族元素的位置。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多 1 或 2,则应处在下周期的第A 族或第A 族,如 88 号元素:88862,则应在第七周期第A 族;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少15 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第A 族第A 族,如 84 号元素应在第六周期第A 族。5.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
6、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铜片上发生了还原反应B. 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C. 正极有 O2逸出D. 正极附近的 SO42-浓度逐渐增大【答案】A【解析】【详解】A、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作负极,铜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 A 正确;B、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作负极,铜作正极,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铜,故 B错误;C、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故 C 错误;D、该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所以硫酸根离子向负极移动,负极附近 SO42-浓度逐渐增大,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
7、本题的易错点为 D,要注意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的判断,在原电池中,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6.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自发进行时,便能构成原电池。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A. 2FeCl2Cl 2=2FeCl3B. ZnAg 2OH 2O=Zn(OH)22AgC. Na2S2O3H 2SO4=Na2SO4SSO 2H 2OD. 2H2O 2=2H2O【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2 价变为+3 价,氯元素化合价降低,且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不同物质,所以能构成原电池,故 A 不选;
8、B该反应中,锌元素的化4合价由 0 价变为+2 价,银元素化合价降低,且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不同物质,所以能构成原电池,故 B 不选;C该反应中,硫代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 价变为 0 价和+4价,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同一物质,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故 C 选;D该反应中,O 元素的化合价由 0 价变为-2 价,H 元素的化合价由 0 价变为+1 价,且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不是同一物质,所以能构成原电池,故 D 不选;答案选 C。【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原理【名师点晴】明确构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特点是解本题关键
9、,只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且氧化剂和还原剂不是同一物质的反应才能设计原电池,结合元素化合价来分析解答。7.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A. 对该反应体系加热B. 向溶液中滴加浓硝酸,以增大氢离子浓度C. 滴加少量 CuSO4溶液D. 改用铁粉【答案】B【解析】【详解】A、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 A 不选;B、向溶液中滴加浓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反应放出氢气,故 B 选;C、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铁将铜置换出来与铁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 C 不选;D、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故D
10、不选;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熟悉温度、浓度、构成原电池、增大接触面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 C,要注意构成原电池后负极反应速率加快。8.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5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A、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是吸热反应,A 正确;B、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B 错误;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C 错误;D、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D错误,答案选 A。点睛:了解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答的关键。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
11、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 CO 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注意选项 C 中放出热量,但不能称为放热反应,因为是物理变化。9.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 CH3CH2OH4e H 2O=CH3COOH4H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H 向负极移动B. 若有 0.4 mol 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 4.48 L 氧气C. 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2OHO 2=CH3COOHH 2OD.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O24e 2H 2O=4OH【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2、:A、该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分别为正极:O 2+ 4e-+4H+2H 2O,负极:CH 3CH2OH4e -+ H2OCH 3COOH + 4H+,电解质溶液中的 H+应向正极移动(正极带负电) ,A 正确;B、根据正极反应式,若有60.4mol 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 2.24 L 氧气,B 不正确;C、将正负极电极反应式叠加得 CH3CH2OH + O2CH 3COOH + H2O,C 正确;D、根据正极反应式可知,D 正确。答案选 B。【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书写。【名师点晴】1、一般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反应的本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
13、程式并能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是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基础,通过电池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可确定电极反应中得失的电子数目,通过电池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确定电极反应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根据题意写出电池反应。(2)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3)根据还原剂负极材料,氧化产物负极产物,氧化剂正极材料,还原产物正极产物来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和反应产物。根据电池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来确定电极反应中得失的电子数目。(4)注意环境介质对反应产物的影响。2、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复杂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较简单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如 CH4酸性燃料
14、电池中 CH42O 2CO 22H 2O 总反应式,2O 28H 8e 4H 2O 正极反应式,得:CH42H 2O8e CO 28H 负极反应式。视频10.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石油的分馏 煤的干馏 石油的裂化 铝热反应由乙烯变为聚乙烯 氧气转变为臭氧乙烯催熟果实 苯遇溴水 海水蒸馏法制取淡水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石油的分馏是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正确;煤的干馏是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石油的裂化是大链分子变为断裂分子的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铝热反
15、应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由乙烯变为聚乙烯产生新的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氧气、臭氧是不同的物质,由氧气转变为臭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乙烯催熟果实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7化,错误;苯遇溴水发生萃取作用,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正确;海水蒸馏法制取淡水,只是分离混合物,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正确。考点: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的知识。11.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油是混合物,汽油是纯净物B. 石油的分馏产物是纯净物C. 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均为物理变化D. 乙烯和苯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有机物,它们都能使溴水褪色,但褪色的原理
16、不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A汽油是复杂烃类(碳原子数约 511)的混合物,故 A 错误;B石油分馏的各馏分均是混合物,如汽油、煤油等,故 B 错误;C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均为化学变化,故 C 错误;D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苯与溴水发生萃取,使溴水层褪色,故 D 正确;故选 D。12.“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下列几种生产乙苯的方法中,最符合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原子利用率为
17、100%,即反应物全部转化为最终产物,生成物只有一种。A产物有两种,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故 A 错误;B产物有两种,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故 B 错误;C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产物,且产物只有一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故 C 正确,D产物有两种,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故 D 错误;故选 C。813.下列关于聚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聚乙烯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B. 聚乙烯具有固定的元素组成,因而有固定的熔、沸点C. 聚乙烯塑料袋因有毒,故不能装食品D. 聚乙烯因性质稳定,故不易造成污染【答案】A【解析】聚乙烯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B 项错误;聚乙烯塑料袋没有毒,能
18、装食品,C 项错误;聚乙烯会造成白色污染,D 项错误。1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苯与硝酸反应制取硝基苯B.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制取氯乙烷C. 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D.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答案】B【解析】【详解】A苯与浓硝酸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生成硝基苯,属于取代反应,故 A 不选;B、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乙烯与氯化氢反应制氯乙烷的过程是溴化氢将乙烯中的双键加成变为单键的过程,属于加成反应,故 B 选;C、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断开的羟基上的氢氧键,属于取代反应,故 C 不选;D、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能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是油脂分子
19、中酯基的碳氧键断裂,分别与水分子提供的氢原子和羟基相连,属于取代反应,故 D 不选;故选 B。15.下列关于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烷、乙烯和苯的分子中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B. 苯和乙烯都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 甲烷、乙烯、乙醇都能发生氧化反应D. 植物油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C【解析】【详解】A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而乙烯和苯的分子中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故9A 错误;B苯与溴不反应,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 B 错误;C甲烷、乙烯、乙醇的燃烧为氧化反应,且乙醇还可发生催化氧化,故 C 正确;D植物油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 错误;故选
20、C。16.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物质为少量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乙烷(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 Cl2,气液分离B. 乙酸乙酯(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C. CO2(SO2):气体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D. 乙醇(乙酸):加足量浓硫酸,蒸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光照条件下通入 Cl2,Cl 2会和乙烷之间发生取代反应,和乙烯之间发生加成反应,这样除去杂质,又引入新的物质,不符合除杂的原则,A 错误;B、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和乙酸之间发生中和反应,但是和乙酸乙酯是互不相溶的,分液即可实现分离,B 正确;C、二氧化碳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二氧化硫与碳酸
21、钠反应生成生成亚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将原物质除掉了,不符合除杂原则,C 错误;D、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会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与乙醇互溶,除去杂质但又引入新的杂质,D 错误;答案选 B。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17.等质量的两份锌粉 a、b,分别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 a 中加入少量 CuSO4溶液,则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D10【解析】等质量的两份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 a 中加入少量 CuSO4溶液,则 a
22、中发生的反应有:Zn+Cu 2+=Zn2+Cu,Zn+2H+=Zn2+H2,由于置换出来的 Cu 与 Zn 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所以,a 中的反应速率比 b 中的反应速率大,即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短,但 Cu2+消耗了少量的 Zn,a 中产生的 H2比 b中产生的 H2少。b 中只发生反应:Zn+2H +=Zn2+H2。符合这些条件的图像就是 D。18.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根据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电极是负极B. b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4OH 4e =2H2OO 2C.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
23、部贮存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答案】B【解析】A、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 a 极为电源的负极,通入氧气的 b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A 正确;B、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 b 极为原电池的正极,该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B 错误;C、氢氧燃料电池的产物是水,环保无污染,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C 正确;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D 正确,答案选 B。点睛: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正负极判断和电解反应式的书写。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是否存在交换膜以及是否在熔融的电解质等。19.已知 CC 键可以绕键轴自由旋转,下列关于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蠡县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化学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