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樟树中学 2021 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2018 年 10 月 20 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 ,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
2、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 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提
3、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反之, “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 。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仪礼 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 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
4、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2“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 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摘自 2017 年 4 月 22 日光明日报 ,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5、是( )A 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B 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D 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
6、、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B 尚 书 中 提 到 辛 勤 工 作 之 事 , 不 少 是 指 君 王 和 官 员 勤 于 政 务 , 因 为 它 是 官 府 的 文献 汇 编 。C 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D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B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
7、”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3C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D 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
8、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
9、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
10、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4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
11、作。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4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A 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B 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 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D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12、两项是(5 分) ( )A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B 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C 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D这篇文章叙事多于议论,目的在于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揭示荆轲刺秦失败的真正原因:刺秦的目的本不在“刺”而是“胁迫” 。E. 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
13、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6如何理解“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6 分)5(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14、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
15、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
16、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6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日)材料二在娱乐致死的年代, 见字如面 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 ,由之前中国
17、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 , 除 开 那 些 煽 情 过 度 的 部 分 , 朗 读 者 里 有 些 背 后 故 事 是 用 自 身 经 历 的 方 式 去“言 传 身 教 ”, 加 上 阅 读 文 本 本 身 的 大 众 性 ,
18、 更 容 易 引 起 观 众 的 共 鸣 。 朗 读 者 第 一 个 引 起高 度 共 鸣 的 朗 读 者 是 翻 译 界 大 神 许 渊 冲 。 人 民 日 报 微 博 安 利 了 一 个 许 先 生 的 朗 读 者 片 段 ,转 发 两 万 多 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 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
19、。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7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B对于三者
20、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 (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 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
21、基础的。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D “高而不冷” 、 “流量们霸屏” 、 “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 (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樟树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