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强化训练试题(无答案).doc
《山东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强化训练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强化训练试题(无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山东省藁城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强化训练试题(无答案)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
2、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
3、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
4、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5、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
6、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感悟九华梁衡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 。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偶有杜鹃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刹祗园寺。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
7、奔走,如有- 3 -军情。一队老僧身披袈裟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我搬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妇女。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
8、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 ”“这个道场要多少钱?” “少说也得有几十万。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 ”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 ”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我说:“看样子你是在家的居士吧。 ”她说才入佛门,知之不多。问
9、及身上的尼姑黑袍,她说是在庙上买来的,三十五元一件,凡入这个大殿的信徒,必须穿僧衣,庙上有供应。我这才明白,刚才那帮俗家弟子为什么到客堂里去,专门来一次金蝉脱壳。这有点像学校里统一制作校服,是规矩但也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从祗园寺出来我们拾级而上去看上顶上的百岁宫,实际上是一个山洞。相传明代有一无暇和尚来此修行,积 28 年刺舌血写得一部华严经。我们到时,这里也正在做道场,问及价目,约每场 20 万元。庙门前空地上几个石匠正在叮叮当当地刻功德牌。我们缓缓下山,走几步就会碰到扛着木头或担着砖瓦的山民,这些苦力不时停下来将木料拄地,擦着汗水。但是他们不肯静下来休息,而是向每一个擦身而过的游客伸出手:“
10、菩萨保佑,行个好,给个茶水钱。钱给了修庙人比买了香火还灵。 ”这种层层的堵截使人大为扫兴。我立即想起在印度访问时的情景,回国后愤而写了一篇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 ,想不到今天在国内的圣地名山又重陷那时的窘境。下山后又接着看了地藏王殿,这是九华山的主供菩萨,殿内经声嗡嗡,木鱼声声。门口有一位边吃饭边当值的小僧,我问这里可做道场,他翻我一眼说:“这是地藏王亲自住的地方,怎么会不做?”很怪我的无知。问及价码,700 元到 20 万元不等。下山时我们从九华街穿过,路过两间储蓄所,见柜上都有和尚在存钱。中午吃饭时我心里总是不悦。我突然感- 4 -到昨天在山顶所陶醉的一湾山树,一湾翠竹,竟是一湾欲海。在薄
11、暮时分于茂林修竹间所用心体会的淙淙细泉,原来都向着这个大海流了过来。午饭后我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下山。车到山口,闪过一湾翠竹和一棵枝叶如冠遮着半天的大树。树下露出了一座黄墙青瓦的古寺。这也是一座上了九华名刹榜的大庙,叫甘露寺,同时也是九华山佛学院。肃穆之象不由我驻车凭吊。正当中午,僧人午休,整座大庙寂然如灭,使人顿生忽入空门之感。大殿上杳无一人,惟几炷香缈缈自燃,几排坐禅的蒲团静列成行。佛祖端坐半空,目澄如水,静观大千。右侧为饭堂,十数排桌凳,原木原色,古拙简朴。桌上每隔二尺之远反扣两个碗,清洁照人。墙上有许多戒条都是当思一餐不易,一粒难得之语。饭厅之侧有平台,上植花木,红花绿叶。我们这样穿堂入
12、室在大庙中随意行走,偶遇一二僧人也目不斜视,既不怕我们为偷为盗,也不把我们看作上门的财神,心情比在山上时愉悦多了。从庙里出来继续下山,车子弯过一弯又一弯,峰峦叠翠,竹影绵绵。我想九华也可以说是一本令人参悟的哲学书。(选自梁衡散文选读 ,有删节)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 这篇文章取材平实中见深刻,别具慧眼,针砭时弊,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B. 这篇文章以“感悟九华”为中心展开,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依次写自己的感悟,层次明晰。C. 作者在文末记叙了自己在甘露寺游览的见闻,把甘露寺与前面的游览经历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名山
13、名寺应能让人静心感受它的自然山水之美,应保留它原有的肃穆、庄重和古朴的特点。D. 本文叙事、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叙事充满理性、冷静客观;情感丰富,有感染力;说理精辟,切中时弊。5. 本文意蕴丰富,试分析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5 分)6. 梁衡散文的语言独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在厦门市举办的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邱学华(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院长,特级教师)应邀在论坛上发布主题报告中国教育怎么啦 ,针对社会上目前存在的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
14、 8 个误解,邱学华一一进行反驳。误解五 中国学生负担重,美国学生轻松愉快对于这个问题,邱学华直接举了日本教育的例子。在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推行“宽松教育” ,要求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办法。三十多年过去,结果却不甚理想,日本学生的学力下降,教育矛盾也未减少。减负并不应该一味倡导快乐教育,想象力也不是任性玩耍就会获得的。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学生学业压力大,就一味否定我们的教育模式,完全信奉或者照搬西方教育。美国学生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只是将学习的时间段推后。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着过于宽松所带来的弊端,我们不能盲目学习。材料二:日本基础教育减负教训值得借鉴
15、(2017-04-10中国青年报 )摘要:1960 年-2014 年日本高等教育录取率、家庭经济数据、18 岁人口和教育政策变迁。日本“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达标的底线要求,却完全不为最优秀、最努力向学的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荣誉感经济水平太低的家庭将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购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日本的中产家庭却承受着最大的学业竞争压力- 6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给由公立向私立转移,教育费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负担原则材料三:日本教育减负 30 年反思(人民网)(一)日本的“减负之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民众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大,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对
16、激烈的竞争导致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了质疑,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甚至成了政治上的关键问题,最终日本政府于 1976 年年底开始实施“减负” 。但所谓的“宽松教育”带来了三大恶果:公立瘦弱,私营肥满;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2008 年开始,日本小学课本增加 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2016 年 5 月 10 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 ,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二)中国的“减负之路”中国真正开始落实减负要追溯到 1988 年 5 月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2000 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藁城市 第一 中学 2018 届高三 语文 第一次 强化 训练 试题 答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