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学情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学情检测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学情检测试题(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10 月学情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 、低秀(才)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
2、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 B、C。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 ,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
3、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2.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2A. 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B. 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C.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D. 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东晋“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唐代“行直何用修禅”可知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故 C 项
4、正确;结合所学佛教的政治地位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就得到了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思想的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而非儒佛道三教合一,故 D 项错误。3.盖儒学既为“国学” ,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 ,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B.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
5、思想主流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3【答案】B【解析】由材料“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 ”可以得出其认为官方哲学不一定是思想的主流,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主旨不符;CD 说法均不正确。4.商、西周、春秋时期, “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 ,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 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
6、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 A 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 D 项错误。5.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 ,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 , 春秋对此或书以“薨” ,或书以“卒” 。这种表述体现了A. 孔子的价值评判B. 记载历史的客观性
7、C. 春秋旨在叙事D.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春秋对于用词非常讲究, “弑” “薨”体现出孔子对于当时等级秩序的推崇,实质上反映了孔子评判历史的价值观,A 项正确。孔子记载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 B 项错误。 春秋记载的是诸侯国的事件,不是天下局势,C 项错误。孔子的春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不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D 项错误。6.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4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墨子中的“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
9、本题中的 D 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7.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世卿世族制在春秋战国是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错误。生产力
10、的进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8.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5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B. 崇尚天人合一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D. 主张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故 C 正确;材料强调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没有反映
11、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 B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权神授思想,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角度出发,抓住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B. 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C. 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D. 传统法制具
12、有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父为子天,有隐无犯” “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等信息可知,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犯罪的亲属会受到极刑,主张应以孝治天下,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唐朝法律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与百姓的个性无关,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到法律中,而不是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B 项错误。材料强调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犯罪的亲属会受到极刑,这不是法制具有理性精神的体现,D 项错误。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6A. 皇帝的好恶
13、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唐代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地位始终不曾受到影响。统治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宗教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宗教的兴亡,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道教在唐高祖时期地位最高,然而在武则天时期地位低于佛教。材料仅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不能得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的结论,故 B 项错误。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 C 项正确。唐代自玄奘从印度求
14、法回来之后,佛教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基础广泛,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11.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儒学地位,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对儒学冲击,并非三教合一,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2.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
15、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 、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7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 、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 A 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 C 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
16、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 D 错误。故选A。13.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 “饥而欲食,渴而欲饮” ,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反映了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故 A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区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并未涉及为封建统治辩护的内容,故 B 错误;材料内容将人性的正当需求作为“天理” ,这并不是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故 C 错误;朱熹承认人性
17、的正当需求,区别不正当的“人欲” ,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分天理与人欲的不同点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结论。14.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A. “物皆有理”8B. “
18、格物致知”C. “发明本心”D. “致良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就是你的良知” ,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致良知” ,D 正确。题干不涉及“理” ,排除 A。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 错误。 “发明本心”是寻找“心”的方式和手段,材料没有涉及,C 错误。15.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这体现了李贽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C.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
19、 ,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 ,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 ,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 D 项错误。【点睛】李贽的思想主张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有反封建专制、反正统的色彩,但只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非完全否定,其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16.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
20、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通求享乐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9【答案】C【解析】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 选项。A 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 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17.
21、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B.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C. 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 A 项正确;B 项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 项说法错误,错在“历代” ;D 项包含在 A 项之中。18.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 “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
22、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 ,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C. 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 A 错误;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 B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 C 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火
23、药的相关知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19.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A. 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 大批书版保存不便C. 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 不适于小规模印刷【答案】C【解析】由“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可以看出,这里制作的是单个的字模,故“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
24、,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应该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故 C 符合题意;ABD 均是指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和不足,故排除。20.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10 月学情 检测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