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doc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二(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宁夏育才中学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本卷共 32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 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 2块,总计 34字,大意为:有 2个人分别率领了 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这说明A. 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 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 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只是提到“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 2块,总计 34字”
2、,并不能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排除 A;由材料“有 2个人分别率领了 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体现了西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 C;材料没有提到郡县的信息,排除 D。2.钱氏家训家庭记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一家训形成的根源是A. “大同”思想B. 人文主义C. 宗法观念D. 乡风民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的大体含义是家庭富裕之后提携自家宗族亲朋,建立本家族义塾与公田,灾荒年
3、间接济亲朋,2这深刻反映了浓厚的家庭宗族观念,即宗法观念浓郁,故选 C;材料中善行仅仅局限在家族内部,而“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涉及到社会层面,乡风民俗涉及到一个地域,所以 A D两项说法并不准确,排除;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排除 B。3.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答案】B【解析】A属于法家的主张,故排除;C 中
4、的“追求平等”属于墨家的主张,但墨家不维护地主利益,故 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D 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排除;儒、墨、道、法四家学说都有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也都希望实现自己阶层的人生理想,故 B属于其共同之处。4.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B. 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C. 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D.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
5、育”说明秦始皇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以血缘世袭或继承官位的模式,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所以答案选 A,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 项开始于隋唐时期。考点: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秦代皇帝制度的突出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权世袭,这一制度为秦王嬴政3始创,故称秦始皇,他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秦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 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
6、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家庭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主体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和“男女各二人” ,可知三个历史文献都认可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汉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排除 A;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的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没有体现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故选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时间不符,排除 D。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
7、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以下对二者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出发点B.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C.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答案】A【解析】4【详解】 “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薄税敛。 ”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田,以澹不足” “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都利于稳定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 A;孟子和董仲舒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不能等同于代表农民的利益,排除B;孟子的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排除 C
8、;材料没有涉及两者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 D。7.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据此推断A. 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B. 造纸术在汉代发扬光大C. 实物发掘与史书记载互相矛盾D. 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这些纸的发现表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发现纸的朝代,故选 D。汉代还以竹简为主要书写材料,故排除 AB;考古已经发现的纸比蔡伦早,说明实物发掘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排除 C。8.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
9、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 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 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D. 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可以看出,卫瓘等人主张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故答案为 B项。A 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与材料相悖,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材料没有主张采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排除;D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5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弊端9.魏晋时期寺庙
10、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A.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B.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 “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可知政府对“佛图户”缺乏有效监管,不利于政府的赋役征发,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耕作方式改进的信息,排除 A;
11、材料没有反映农副业产品面向市场,所以不能得出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的结论,排除 C;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的信息,排除 D.10.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答案】A【解析】据材料“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故 A
12、选项正确;B 选项错在“最高超” ,故 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故 C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了饮食烹饪的方面,无法说明齐民要术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故 D选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要擅自扩大材料信息的范围,同时,对于6选项中一些过于绝对的字词,应该及时排除,如“最高超” ,再结合齐民要术有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1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 民族融合改变
13、了世人婚姻观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 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 项正确。A 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 C。所以选 D12.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地区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4、1 1 1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D【解析】7材料可见,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 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 A项错误;B 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C 不正确。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
15、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答案】B【解析】“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体现了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 正确;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未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 A;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 B;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 ,排除 C。14.唐代初年,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
16、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的选项是 B项,A 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
17、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8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答案】B【解析】宋代的宗族制度具有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等特征,同时高级官僚也推进宗族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稳定地方宗族的结构和秩序,体现了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故 B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故 A错误;宗族文化不等于世俗文化,故 C错误;宋代的宗族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
18、长、定族规”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族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出发,联系国家权力与地方宗族制度的相似作用,即可推理出正确答案。16.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 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 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 “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表明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着装要求,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下,有歧视意味,表明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 A错误。官府要求“诸行百户”都要穿着特定衣物,街
19、上行人一看就知道职业,表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较严,故 B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涉及,故 C错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官府对各行业人员的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错误。1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 “先知而后行”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 D;A 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
20、除 B;C 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18.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 ,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答案】C【解析】南宋遗民郑思肖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的说法不同,其原因是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角度不同,这说明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
21、者立场等因素影响,故 C正确;即使是历史见证者,其观点也不一定全面客观,故 A错误;元史专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故 B错误;历史研究受制于科技、时间等条件也不可能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故 D错误。故选 C。19.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10【答案】C【解析】【详解】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君
22、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限、效能有限。因为有皇权为依靠,甚至贪赃枉法。这一切都归因于专制制度的本质,故排除 ABD,选 C。20.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 “以避盛暑煤毒” ,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A. 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B. 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 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 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能反映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排除 A;“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 “即行散工”
23、说明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选 B;材料“煤窑就暂时停工” “以避盛暑煤毒” ,不能说明流民大量出现,排除 C;材料“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和“即行散工”体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 D。21.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 摈弃“空谈” ,强调“经世致用” ,并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
24、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 A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 B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 C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11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 D选项任确。2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更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 民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 育才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