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解析).doc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考点 35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
2、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制森严的坛庙建筑坛庙建筑显然是一种礼制建筑,是因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的宗法礼制而生的建筑。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常遭受灾害和野兽的侵袭。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了供奉并祭祀这些神灵,人们建立了大量坛、庙、祠堂等形式的建筑。人类早期的生存威胁大多来自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的,它操纵一切,支配着作物的生长和人间的祸福。因此,祭祀天地山川等自
3、然神灵很早就成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家形成之后,君王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来统治百姓,以增强政权的合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动,并发展成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 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崇敬与膜拜,历朝统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相应的建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以及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促使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的格局。郊外远离城市的喧嚣,增加了祭者的肃穆崇敬之情
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始终是国家统治的基础。自上至下,人们重视血统,尊敬祖先。2这种依靠血缘维系人际关系、家族利益乃至国家一统的宗法观念渗透到了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从帝王的祖庙到庶民的祠堂无一不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与必然产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祖庙,或称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而太庙在王城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礼记中还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这说明了宗庙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面阔 11 间,重檐庑殿顶,坐落在 3 层石台基上,这与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天坛的祈年殿规格相同,说明祭祀
5、祖先是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礼记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之后,普通百姓才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而这个场所被称为祠堂或家庙。祠堂是祭祖的圣地,也是祖先的象征。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 ”如果遇上灾害或者外人盗窃时,要“先救祠堂” ,然后才能“及家财” 。显然,祠堂具有关乎宗族命运的神圣地位。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祠堂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中为享堂
6、,后为寝室,加上左右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组群建筑。祠堂的功能一开始是供奉和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祠堂的功能得到不断扩大和延伸,成为族人举办婚丧嫁娶事宜、娱乐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场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场所和社会活动中心。(原文有删改)下列对“太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庙也叫祖庙,既是历朝历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与必然产物。B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这是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定建造的。C太庙的营建遵循“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规定,可见太庙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D太庙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
7、这说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祭祀祖先这一活动十分重视。【 答 案 】 B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知识分子,以独立为第一义何怀宏界定和划分“知识分子”大致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职业标准,一种是精神标准。对“知识分子” ,人们可以从社会职业分类上下一个颇为宽广的定义,也可以从一种精神思想特征上下一个相当狭窄的定义。3如果要对所有知识分子提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标准或者说“职业伦理” ,那么,我想能够提出来的只能是“独立” ,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包括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比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更加关注和热爱他们工作的对象,关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
8、或守护。为此,他们应当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或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正是基于上述兼顾职业和精神两方面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是“独立”而不是别的什么,成为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也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标准,从而也是知识分子的优先义,或者说“第一义”,即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先有比较独立的精神人格,然后才有其他。独立当然不是指完全在客观上独立,脱离社会而孤立,而是说知识分子一旦进入此行,一旦从事观念性的工作,就应当有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要尽量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要求,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独立是第一步。独立不是最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但在一
9、段时间里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如果这种独立性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剥夺殆尽。独立于什么?怎样才算是独立?如何保持独立?首先,我想知识分子应当独立于权力;其次,知识分子也应当独立于金钱;最后,知识分子还应当独立于大众。 “独立”主要是指一种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就像自尊需要一种社会的基础一样,独立需要有一种社会的基础。独立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如果知识分子不断被软硬兼施地打击,摧残,如果他们连自己人身安全和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得不到保障,即便他们独立意识再强,也很难说能够独立,或者说只可能有极少数人的悲剧英雄式的独立。而这种独立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说是等待而来的,恩赐而来的,于是这种“独立性”还包括知识分子对自
10、己独立性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要求,因而他们也就必须为此有实际的努力斗争和争取。保持独立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方面是在客观世界争取能够保障自己独立性的东西,首先是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可以用笔耕养活自己,使谋生和观念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实在不能,也能用其他的工作养活自己;另外,争取独立还包括争取观念产生和传播的自由空间,甚至如果能够自然而然地有一些名望和权力也不刻意拒绝。另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世界降低欲望,不以追求权钱名为自己的目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适可而止,甚至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真理承担艰难的物质生活与其他压制和迫害。就像理念人的作者刘易斯科塞所说,理念人应当是为真理而生活,
11、而不是靠真理而生活。总之,我们强调独立性是在个人的意义上强调的,这也是“人格独立”的应有之义。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虽然最后可以选择加入到某个集团,成为这个集团最虔诚和热烈献身的一员,但他先决地还是个人本位的。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们为“分子”也是有道理的,即他们先天地是个别的“自由分子”而非“组织成员” 。4(选自读书 ,有删改)下列有关“知识分子”的标准“独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独 立 ”应 当 是 知 识 分 子 比 较 明 显 和 普 遍 的 辨 识 标 志 , 这 是 作 者 从 精 神 思 想 特 征 上 对 知 识 分 子 做 出 的界 定 。B “独立” ,即尽可能地
12、在人格、精神上独立,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C知识分子关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或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D “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在独立的基础上,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答 案 】 C名师点睛考生在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客观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区别”和“八大关系” 。1两个区别。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 ”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 ,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 。如第 2 题,题干中出现了
13、“正确”这一要求,这就告诉考生,选项中有三项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有出入。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要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 ”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
14、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 ”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第 1 题。52八大关系。 (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第 1 题的 B 项。 (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
15、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的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
16、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能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要注意到,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的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统,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
17、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从血统来说, “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来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会丰富多彩。中国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6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
18、、西、北面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是最先进的。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受到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而从中国的疆域来看,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自己已不是“天下之中” “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
19、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 。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们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政府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播,因此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能片面地将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它既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等。B中国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它只是在一些枝节上吸
20、收了其他文化,其主体汉族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不会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藩国的文化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有强大的影响力,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国的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B我们之所以会有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21、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且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从未受到过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已定型,因此中国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7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的自信,这种自信一度没有害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民族,如新疆的俄罗斯族,他们的主体在境外,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其文化已经跟母体文化有所区别,所以其文化也属于中国文化。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
22、中国文化,那么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 ,如白居易的祖先;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孙” ,只有通婚。C一种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 “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诗歌的神韵“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并没有固定的
23、、明确的概念,只是大体上指和形似相对的神似、气韵等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而王士祯提倡神韵,本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的诗歌,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优秀诗歌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歌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
24、:“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歌的“化境”和以空空为主旨的禅的“悟境” ,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 、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主旨的。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 “自然” “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 “劲健” “豪放” “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提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提出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19 年高 语文 考点 35 论述 文本 阅读 理解 文中 重要 概念 含义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