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会泽一中 2018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 历史第 I卷 (选择题,共 6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1. 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2. 元朝实行行省制
2、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 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3.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 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C. 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 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4.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 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 雍正“养
3、廉”制度不够完善C. “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 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5.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的设置表明 ( )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 中央集权加强C. 中央机构完善 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6.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7. 近代中国某一条约“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
4、到削弱。”签订该条约的战争( )A. 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C. 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D.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8.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9. 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2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
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规定导致( )A. 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 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 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12.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6、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3. “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A. 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B. 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C. 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D. 共同抗击日本侵略14. 1937年 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 赢得长征的伟
7、大胜利 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15. 1943年 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16.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
8、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17. 20世纪 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8. 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3A. 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9、正常化C. 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19.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一边倒 D.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0. 标语口号可以营造氛围、扩大宣传。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最可能使用的标语口号是( )A.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C.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1.
10、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22. 1954年 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 1954年以后( )A.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 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
11、机关23.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九二共识”的确定 D.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24. 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 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两首诗歌创作背景基本相同 B. “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C. “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
12、殖民统治 D. 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25. 20世纪 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 个人崇拜盛行 B. 强调阶级斗争C. 社会秩序混乱 D. 执法公正严明26. 1971年 10月 25日晚上(北京时间 26日上午),当联合国会议大厅的电子计票牌显示最后表决结果时,人们立刻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汇聚在一起,犹如大的波涛,汹涌澎湃,回荡在会议大厅,经久不息。这是人们在欢庆(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C. 中国
1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7.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4A. 以民促官 B. 国际推动 C. 官方交流 D. 以官带民28. 1972年 7月,日本成立了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新内阁。同月,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会见中方代表孙平化等人时表示:“当前日本政府首脑访华、解决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时机是指(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C. 中美苏三国关系走向缓和 D. 美国因越战无力控制日本29.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
14、法。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这表明( )A. 我国法律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B. 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 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 D. 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30. 2017年 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A. 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 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C. 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 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第卷 (非选择题,共
15、 40分)31.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 18、19 世纪的历史舞台上,中华帝国和日不落帝国同样地自信和傲慢,不同的是,一方将自己的自信和傲慢建立在对历史的沉迷与无知之上,而另一方则是建立在对双方实力的充分了解之上。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堕落的开始。对于这个在近代史上对中国“作最沉痛之宰割”的国家,我们无法对它视而不见。大国崛起材料二 岁月荏苒,距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1997 年,香港的回归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如今,历史的恩恩怨怨和刀光剑影都已经远去,曾经衰弱的中国正在崛起,而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也已褪去历史的光环
16、,重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我们有必要、也应该能够以正常的心态来审视这个曾经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屈辱和仇恨的国家崛起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大国崛起(1) 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给当时中国带来的痛。(6 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在 1997年回归的原因。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 分)532. (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
17、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世纪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生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6 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 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4 分)33. (18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会泽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