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选修3_4.ppt
《版选修3_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选修3_4.ppt(4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5 波的干涉、衍射 6 多普勒效应,第二章 机械波,学习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实质上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 2.知道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 3.知道波的衍射现象,理解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4.了解多普勒效应,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内容索引,重点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达标检测 检测评价 达标过关,自主预习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自主预习,一、波的叠加原理 1.波的叠加原理 在几列波传播的重叠区域内,质点要 参与由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处引起的振动位移的 . 2.理解 (1)如果介质中某些质点
2、处于两列波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则振动 (填“加强”或“减弱”),合振幅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如果质点处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则振动 (填“加强”或“减弱”),合振幅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同时,矢量和,加强,增大,减弱,减小,二、波的干涉现象 1.波的干涉: 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 ,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 ,并且这两种区域互相间隔、位置 .这种稳定的叠加现象(图样)叫做波的干涉. 2.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 必须相同. 3.波的干涉现象是在特殊条件下波的 .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都能发生干涉现象.,频率相同,加强,减
3、弱,保持不变,叠加,频率,一切波,三、波的衍射现象 1.波的衍射 波能够绕到 的后面传播的现象. 2.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当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 相差不多或比 小时,就能看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3.波的衍射的普遍性 一切波都可发生 现象.,障碍物,波长,波长,衍射,四、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 1.定义:当观测者和波源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测得的频率与波源频率 . 2.成因 (1)波源S与观测者A相对于介质都静止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 ,所以,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的振动频率 . (2)当观测者与波源两者相互靠近时,观测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
4、整波的数目 ,接收到的频率将 波源振动的频率.,不同,相同,相同,增多,大于,(3)当观测者与波源两者相互远离时,观测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 ,接收到的频率将 波源振动的频率. 3.应用 (1)测量心脏血流速度;(2)测定人造卫星位置的变化;(3)测定流体的流速;(4)检查车速;(5)判断遥远的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减少,小于,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才会发生衍射现象. ( ) (2)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 (3)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才可以叠加.( ) (4)当波源和观察者向
5、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发生多普勒效应.( ),即学即用,答案,2.两个频率、振动方向、初始相位均相同的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t形成如图1所示的干涉图样,图样中两波源S1、S2同时为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图中标有A、B、C三个点,则振动加强的点是_,振动减弱的点是_.,答案,图1,A、B,C,解析 由题图可知A点为波峰与波峰相遇,是振动加强点;B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是振动加强点;C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是振动减弱点.,解析,重点探究,一、波的叠加,导学探究 (1)两个同学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各自抖动一下,绳上产生两列凸起且相向传播的波,两列波相遇后是否还
6、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 答案 两列波相遇后仍然保持原来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并没有受到另一列波的影响. (2)当教室内乐队合奏时,我们听到的某种乐器的声音与这种乐器独奏时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这种声音是否受到了其他乐器的影响? 答案 相同,没有受到其他乐器的影响.,答案,知识深化 对波的叠加的理解 (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各自的波长、频率等运动特征,不受其他波的影响. (2)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例1 (多选)如图2所示,波源S1在绳的左端发出频率为f1、振幅为A1的半个
7、波形a,同时另一个波源S2在绳的右端发出频率为f2、振幅为A2的半个波形b,且f1f2,P为两个波源连线的中点.已知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解析,A.两列波相比,a波将先到达P点 B.两列波在P点叠加时,P点的位移最大可达A1A2 C.b的波峰到达P点时,a的波峰还没有到达P点 D.两列波相遇时,绳上位移可达A1A2的点只有一个,此点在P点的左侧,图2,解析 因两列波波速相等,故两列波能同时到达P点,A错误; 因f12,故当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时,a波的波峰离P点的距离比b波的波峰离P点的距离大,因此两波峰不能同时到达P点,两波峰应相遇在P点左侧,
8、此位置对应的位移为A1A2,位移最大,综上所述,B错误,C、D正确.,二、波的干涉,导学探究 如图3所示,与振动发生器相连的两个小球,在振动发生器的带动下上下振动,形成两个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的波源,在水面上形成两列步调、频率相同的波,两列波在水面上相遇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小球振动的快慢,还会形成这种现象吗?,答案 在水面上出现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开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剧烈振动的区域.改变其中一个小球振动的快慢,这种现象将消失.,答案,图3,知识深化 对波的干涉的理解 (1)发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2)产生稳定干涉图样的两列波的振幅越接近,干涉图
9、样越明显. (3)干涉图样及其特点 干涉图样:如图4所示.,图4,特点 a.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b.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 c.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 (4)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 振动加强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AA1A2. 振动减弱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A|A1A2|.,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判断 a.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波叠加时,设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x,当x|x2x1|k(k0,1,2,)时为振动加强点;当x|x2x1|(2k1) (k0,1,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
10、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b.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振动减弱点.,例2 如图5所示,S1、S2是两个步调完全相同的相干波源,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若两列波的振幅均保持5 cm不变,关于图中所标的a、b、c、d四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点始终保持静止不动 B.图示时刻质点c的位移为零 C.b点振动始终加强,c点振动始终减弱 D.图示时刻,b、c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10 cm E.a点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答案,解析,图5,解析 点d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减弱,振幅为零,故保持静止,故A正确; b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
11、,c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它们均属于振动加强点,由于振幅是5 cm,则b点相对平衡位置高10 cm,而c点相对平衡位置低10 cm,所以b、c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 cm,故B、C、D错误; a点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仍为加强点,E错误.,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理解:不能认为振动加强点的位移始终最大,振动减弱点的位移始终最小,而应该是振幅增大的点为振动加强点,其实这些点也在振动,位移可以为零;振幅减小的点为振动减弱点.,例3 如图6甲所示,在xO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 m/s.两列波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_4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