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0过秦论(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三单元,10.过秦论,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黄河,泛指一般河流,即“以之为”,把作为,认为,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指山东省,平常的人,中间介绍人,公证人,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我的见解: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2课文为什么要写九国合纵缔交,
2、会盟谋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见解:对此,应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纵离横。“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谋弱秦时,极尽铺排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并倍加称颂;再历数九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活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自困,所以,这里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是反衬秦国之强大无敌。这是用的烘云托月的手法。其二是便于在第5自段里与陈涉作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
3、,引出结论。正因为在第2自然段里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垫下基础,到第5自然段里,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何等艰难;陈涉亡秦,何等轻易。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都向两极矛盾强化,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有力。,3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1)诸侯各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被迫联合抗秦: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
4、对秦;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 (2)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第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各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第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势如破竹的“攻”势,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4第5自然段涉及了三种力量的对比,找出三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 我的见解:这三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 (1)“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2)“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各诸侯国相比;(3)“然后
5、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我的见解: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秦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基础上的。,6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的见解: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
6、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7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内容? 我的见解:(1)只有全文最后一句。(2)文章第一至三段叙秦之兴,第四段叙秦
7、之亡,这几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几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的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二、疑难探究 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10 课时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