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环境保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环境保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环境保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环境保护1、环境问题本节高考无考点,但是需要理解几个概念:环境: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也就是说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比如:以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根据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当代环境
2、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比如氟利昂应用几十年后才被发现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2)过程的不可逆性。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修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面。(3)规模的全球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1)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2环境观 核心内容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征服论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
3、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2)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想、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发展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内容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鼓励经济增长
4、(经济持续)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基本思想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环境问题的表现表现 成因资源短缺人口总量和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环境污染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3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
5、物多样性受损坏、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 50 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考点二、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水体污染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含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污染源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
6、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表现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危害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防治措施预防: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建设城市污
7、水处理厂 4水体污染的原理分析:水有自净能力(水域自净分析:水体本身可以稀释,分解,氧化还原污染物;水中的底泥可以吸附污染物;水中植物、微生物也可以将污染物当营养物,分解部分污染物) ,受污染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向水体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所以水体若没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补充,水体更新速度慢,稀释性就不强;水域是密闭空间流动性不强稀释性就不强;污染物不断排放,也会使污染程度加剧;跨区域的河流或湖泊,一个区域部门治理,其它区域继续排污,区域联动性差;原因汇总所以,水域污染原因为:水体更新速度慢、水域空间密闭、有污染物排放、政府部门的作为。 (如有别的原因,请在该处继续补充)答题思路水体
8、更新速度:判断依据,看是否有经纬线,分析该区域气候类型及降水;看是否有水流量的标注;看水域类型是否为泉水;。 。 。水域密闭性强,水体流动性差:看图是开阔水域还是密闭水域;看是否有洋流流过。污染源:看水域周围是否有污染源,比如城市,耕地,矿业,即工农业存在;位于河流下游。怎样分析赤潮成因?(1)温度和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 (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2)风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 (风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人海洋,过度的海
9、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恶性气体;填埋垃圾,逸出沼气;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2.对水环境的影响: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垃圾倾倒海洋,造成海洋污染。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毒液体渗入土壤,杀害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5壤结构;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4.占用土地:堆放垃圾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牢记:如果考固体废弃物危害,考卷上
10、不会直接问你固废危害,而是变相问你,比如问你废玻璃、矿渣,要知道这些是考察固废。所以阅题时要跳出题回归课本某章节,想想是要考哪个章节,把该章节知识点调出来。但答题时一定要回归所给试题,切不可不看题,只把课本知识答上,导致跑题答非所问。【治理措施】问你采取什么措施。答题思路一定是:措施逐条针对原因作答。这里再补充几条措施,看是否能用到:A、改进生产技术,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B、商品包装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C、改变城市居民燃料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固废排放。 (请继续补充)4.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影响方向 主要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细微颗粒随风飘移,造成大气污染;
11、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 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 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 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蓄,最终危及人体健康其他影响方面 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 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有害废物危害人类健康(三)常见大气污染类型1、地方性的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氟利昂导致) ;CO2 增加(导致全球变暖)2、涉及可吸入颗粒物成因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
12、考虑:(自然和人为)6(1)降雨;(2)植被覆盖率;(3)土地荒漠化状况;(4)大气运动强烈与否,考虑扩散性;建筑工地;(5)汽车数量;3、可吸入颗粒物危害/影响/后果:(对人,对环境)影响人体身体健康;利用水气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高空) ;削弱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高空) ;影响能见度(近地面)4、治理措施:答题时措施针对原因提出。企业(加大减排力度) 、车辆(推广新能源汽车) 、植树(提高植被覆盖率) 、煤洁净技术(煤气化、液化)5.酸雨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然和人为):酸性物质(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即看是否有工厂,煤化工厂;降雨;地形(比如盆地,大气污染物不易
13、扩散) ;风;汽车数量。6.酸雨危害/影响/后果,答题时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使河、湖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死亡) ;(2)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3)腐蚀树叶(树木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甚至死亡) ;(4)腐蚀石材、钢材、建筑、铁轨、桥梁、文物古迹。7.结合课本了解我国酸雨分布位置。 (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区域) ,如下图:7我国重酸雨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 pH 值小于 4.5 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1)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
14、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2)南方降水多,空气湿润,有利于酸雨的形成。(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气体的扩散。 8.治理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CO2)的措施:答题时措施针对原因提出。(1)提高能源效率;(2)开发洁净煤技术;(3)开发利用新能源;(4)利用可再生能源;(5)控制机动车污染;(6)控制工业污染。 (7)加强政府执法力度。后面遇到别的请补充。8考点三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资源濒临耗二、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1、煤炭分布全球范围有两个煤带:1)主
15、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2)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 (由此可以看出全世界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煤带主要在澳大利亚和南非。中国煤带分布:主要在北方,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南方除贵州外均缺煤。2、石油和天然气分布世界油带两个:1)东半球,从地中海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2)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我国石油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东部主要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油田。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格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我国天然气分布看教材图示。主要集中在盆地
16、(比如四川盆地) 。93、化石燃料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1)开采和存放开采中破坏地表,体现在:露天开采引发滑坡;地下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开采后的堆放,占用土地,污染地表水、污染空气。2)运输运输中洒落地面,污染空气、水、土壤。3)使用产生大量 CO、粉尘等污染空气;释放大量 CO2,造成全球变暖;释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4、针对开发中造成的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措施:1)采用科学的方法开采化石燃料,改变滥采滥挖、财富弃贫2)在资源开发使用中,环保措施要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同步进行。3)保护土地,合理保护耕地。因开采而造成的地面塌陷,由采矿者进行复垦。4)对化石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复习 环境保护 新人 选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