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doc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湿地等生态问题【知识精析】一、湿地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类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
2、灌溉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2湿地的成因分析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现举例如下所示:(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
3、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4湿地的生态效益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二、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
4、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3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三、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
5、害频繁。关联分析如下: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4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
6、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
7、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五、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5(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8、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2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
9、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6(2)湿润地区
10、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
11、园。(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高考例析】(2018课标卷 II)地 处 黄 土 高 原 的 汾 川 河 流 域 多 年 来 植 被 覆 盖 率 大 幅 度 提 高 。 2013 年 7 月 ,汾 川 河 流 域 降 水 异 常 增 多 。 下 表 为 当 月 6 次 降 水 过 程 的 时 长 、 降 水 量 和 汾 川 河 洪 峰 情 况 。 第 5 次 降 水 形 成 的洪 水 含 沙 量 低 , 第 6 次 降 水 形 成 的 洪 水 含 沙 量 极 高 。 据 此 完 成 ( 1) ( 3) 题 。(1)汾川 河流域植被覆盖率 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 小降
12、水变率 B减少河 水含沙量C增 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历时长 强度大下渗少 植被截流少A B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1 2 53.0 无明显洪峰2 4 80.3 无明显洪峰3 5 100.1 无明显洪峰4 2 73.2 无明显洪峰5 2 90.7 洪峰流量 346 ms6 2 54.4 洪峰流量 1 750ms7C D(3)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而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 项错误;植被
13、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 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 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 项错误。第(2)题,与第 2、3 次降水相比,第 5 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错;第 5 次降水历时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 3 次,说明其降水强度大,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则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对;注意题干表明是当年 7 月 的 当 月 的 6 次 降 水 , 所 以 在 同 一 地 区 时 间 跨 度 较 小 的 情 况 下 ,
14、 该 地 区 植 被 变 化 幅 度 不 大 , 则植被对径流的拦截作用每次降水基本都相同,错,B 选项正确。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 5 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 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 5 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 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 6 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 D 选项正确。【答案】 (1)B (2)
15、B (3)D【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7.课标卷 II)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 13 题。1.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2.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
16、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83.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1D 注意理解刀耕火种,先放火烧荒直接目的是为了在没有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就容易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泛滥区缺失植被,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作物的道理。2.A 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河源地,而其上游源地在东非高原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这里的热带草原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这样也便于理解尼罗河泥沙含量较大的原因。3.B 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 610
17、 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 11 月到第二年 5 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2017 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 45 题。4甲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4A 根据图中内蒙古用地类型比重最大,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则
18、可知为牧草地,黔为贵州的简称,贵州用地比重较高,仅低于林地,可知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比重大是新疆。5B 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离海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9【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2016海南卷)下图示意以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
19、持稳定。据此完成 68 题。6. 该固定沙丘(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68 月土壤含水量高A. B. C. D.7. 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 降水量较少A. B. C. D.8.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6.C 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 月和 9 月土壤含水量在 7%左右,含水
20、量较高;6-8 月土壤含水量在 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 C。7.B 读图分析,6-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苑” ,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 B。8.D 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 D。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理解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固定
21、、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10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单位:%)统计表,完成 910 题。时段/年 轻度荒漠化 中度
22、荒漠化 重度荒漠化 极重度荒漠化19771986 1.27 22.41 4.51 1.2619861993 9.86 5.25 5.18 0.3119932002 0.45 1.03 4.43 0.4620022012 0.50 0.70 2.93 1.7819772012 2.27 2.54 0.62 0.879由表中信息可知(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10导致 19771986 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耕地大量扩张 B农牧民薪柴短缺C放牧规模扩大 D不合理灌溉9.C 由
23、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较小,面积较稳定。10.A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 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 A 正确。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甘肃省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 1112 题。11“生态裂谷”的位置距县城距离为( )11A02
24、0 km B2040 kmC4060 km D6080 km12“生态裂谷”地区( )A植被覆盖率较高B流水侵蚀作用较强C风力侵蚀作用弱D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11.A 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中 020 km 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说明过度开采地下水,因而是“生态裂谷”的位置。12.D 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说明“生态裂谷”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流水侵蚀作用弱,气候干旱区风力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要素 探究 设计 112 湿地 生态 问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