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2重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练习.doc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2重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2重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练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二 重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预习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儒家几位圣人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学、家教、家风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圣人家风。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先后独自承担起家教的重任,上承邹鲁家教优良传统,下启邹鲁孔、颜、曾、孟四氏家风,其母仪千古的风范令人赞叹不已。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对慈母的家教有着强烈、深刻、鲜活的记忆,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
2、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出身于单亲家庭,孤儿寡母,虽然生活困苦,但拥有了良好的母教和家风,也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由家学、家教而形成,极
3、高明而道中庸,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就其极高明而言,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奠定的家风,形成了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家风以家教为基础,家教以家学为根底,成为后世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以及历朝历代名门望族效法的家风范式。就其道中庸而言,家风必由家教而形成,家教却不必来自家学。在传统社会,不少父母有着严厉的家教,不但知道课子读书,而且教育子女即使不识一字,也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这种缺少家学环节,仅仅由家教而形成的家风,其实正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早年家庭情景的真实写照。孔母、孟母、颜父、曾父无家学,有家教,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庭可以“见贤思齐”,向孔、颜、曾、孟四氏家风看齐。事实也是如此,两
4、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原载 2018 年 2 月 24 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孔、颜、曾、孟几位圣人吸收邹鲁之地家教优良传统,在最优秀家教的影响下,创立了圣人家风。B.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比孔子、孟子更大一些。C.孔、孟幼年丧父,因为母教良好,最终都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可见家境富贵并不是培育圣人家风的基础。D
5、.儒家几位圣人的家风无家学、有家教,说明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都可以向圣人看齐,形成优良家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圣人家风形成的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B.文章概括了圣人家风的鲜明特征,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2C.文章对家学、家教、家风三者的关系有十分精到的剖析,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D.文章强调圣人家风的示范意义,体现了作者继承传统、服务现实的自觉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曾受到慈母的教诲和影响,孔孟就不可能培育出圣人家风,光大门楣。B.缺少家学渊源的家庭,只要有好的家教,也可以有好的
6、家教家风,培育出优秀的人才。C.如果未能形成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后人传承效法圣人家风就会遇到更多困难。D.塑造礼义之邦是当今人们的共同理想,而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巩固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9 分)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 ”抚琴吹箫和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
7、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和雅” “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 “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
8、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
9、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古琴之音,既醇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须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古琴因其独特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傲然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居于首位。B.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以古琴为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论述 文本 112 重点 突破 分析 论点 论据 论证 方法 练习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