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 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考纲卷别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考情分析全国卷2016甲午中日战争和洋务运动;2013近代海洋意识2017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政策;2016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5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2014抗日战争宣传名词修改及理由全国卷 2014近代东北移民;2013清政府外交改变2015日本经济侵华;201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13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全国卷 2017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全国卷2012近代“冲击与反应”
2、;2011“公车上书” 、五四运动的背景;2011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央集权危机;2010甲午中日战争2010百团大战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政策与时空观念的养成,洋务运动与史料实证方法的培养;从考查内容上来看,本讲在新课标全国卷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年份上有间断,主要集中于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如洋务运动、边疆移民政策、外交政策等,其正面考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抗日战争主要侧重于考查国共两党的抗日活动,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等。从学科素养来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同时引用学术成果和社会热点,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既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理解、解释的素
3、养,又在无形之中进行历史价值观的引领(2015高考全国卷)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2【知识定位】 本试题考查局部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抗战准备。【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 ,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关键信息“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要塞区的建设侧重于
4、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进行时空定位,可知这一地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民党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早有准备【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 ,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 B项。【答案】 B(2013高考全国卷)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
5、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期间的中国外交近代化。【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史料“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扣准时间点 1877 年,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历史解释“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日本、美国建立外交使馆”说明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在外交上进行了部分现代化转型【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 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 A
6、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 B 项;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 D 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3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
7、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选 B。依据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因而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 B 项正确。2(2016高考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8、解析:选 C。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 C 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 A 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 项。D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
9、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选 B。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 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 B 项;C、D 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选 A。 “公车上书”是 189
10、5 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故选 A 项。5(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 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4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
11、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 A。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 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排除 B 项;C、D 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6(2016高考全国卷)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把“亲日派” “长征时代” “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析:选 D。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
12、D 项正确,排除 B 项。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 C 项。7(2015高考全国卷)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发行“联银券” ,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的行径、目的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 “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所以 B 项符合题意。日
13、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 A 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 D 项。8(2014高考全国卷)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解
14、析:选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 年 11 月”进行分析。1937 年 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 A 项。B、D 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2013高考全国卷)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 ,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5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选 D。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
15、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0(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解析:选 C。通过题干侵华日军某部“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可以判断应
16、该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样可以排除 A、D 两项。题干中提到“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其上级干部统率才能十分高超 ”可以判断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百团大战。练模拟1.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 GDP 占全球的 1/3,中国的 GDP 比英国大多了,但是,英国的 GDP 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 GDP 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根据材料所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在( )A经济总量方面 B经济结构方面 C思想文化方面 D社会制度方面解析:选 B。 “中国的 GDP 比英国大多了”表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不是落后在经济总量方面,故 A 项错误;“英国的 GDP 中钢铁产量不断增
17、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 GDP 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表明中国落后在经济结构方面,故 B 项正确;中国落后在思想文化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中国落后在社会制度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2.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这说明李鸿章(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解析:选 C。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且不能得出李鸿章放弃这一观念的结论,故 A
18、 项错误;洋务运动前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明李鸿章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故 C 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先进中国人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故 D 项错误。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要战役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该战役所属的会战( )6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B成为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解析:选 B。根据图示中“平型关”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太原会战是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故 B 项正确;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台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近代中国 维护 国家主权 斗争 近代 民主革命 应考 能力 提升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