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4宋明理学课时规范训练.doc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4宋明理学课时规范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4宋明理学课时规范训练.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3-12-34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 ,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魏晋玄学(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 “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 A 项正确。【答案】 A2 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2、。这表明(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解析】 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 D 项正确。【答案】 D3(2018河南名校联盟联考)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张( )2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仁
3、义根于人心之固有”说明仁义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养成的,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故 C 项正确;朱熹并未说明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故 D 项错误。【答案】 C4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 “格物致知”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 “存天理,灭人欲”【解析】 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反映获取理的方式,故 A 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心学主张,故 B 项错误
4、;“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心学主张,故 C 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 A5(2018湖北黄石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 ”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先天下之忧而忧”C “存天理,灭人欲” D “明道救世,经世致用”【解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 A 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 B 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地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体现,
5、故 C 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 C6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材料(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认为“理” “欲”相统一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解析】 依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3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 B 项正确。【答案】 B7陆九
6、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 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 ,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 ,强调内心的作用,故 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 B 项错误;“心即理也” ,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 C 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 D 项错误。【答案】 A8
7、“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说明王阳明(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解析】 材料中“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可知王阳明认为天理在每个人心中,故 A 项正确。【答案】 A9(2018安徽六校联考)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天人感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第十二 单元 古代 中国 思想 科技 文学艺术 31234 宋明理学 课时 规范 训练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