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苏教版.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苏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诗人谈诗教案方案教学目标 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
2、趣。 教学设想教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阶段对评论进行讨论,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讲析 .简介作者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 、 儿时的歌 鹅毛集 鲁藜诗选等。 2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
3、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 3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4.分析诗歌结构: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 5.赏析第一节 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 “月光流进门槛” ,一个“流”字,富有动感,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是一种错觉,这里的阳光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阳光,又表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第三句“开门还是黑夜” ,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颇含深意。因为诗人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他此时虽在延安,但是整个中国还在黑暗之中,因此这一句也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这一节的十
4、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6.赏析第二节 在第二节诗中的“仿佛”一词,它不是一种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 “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于是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象。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仿佛” ,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2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赏析第三节 诗的最后一节中,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
5、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8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 (1)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2) “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 ”第一节诗写月光引发的错觉,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 “月光流进门槛” ,一个“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了这个“流”字, ,使画面富有动感,让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诗的第二句, “我以为是阳光” ,这可能是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月光从字面上看是现实中的“阳光” ,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诗的第三句, “开门,
6、还是深夜” ,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 ,这句话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3)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试试看。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明确:诗人独自面对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当时还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诗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的洗礼,但是整个中国还处在黑暗之中。最后两
7、句诗,作者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这是冷静和成熟的理智。 二、关于评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简介作者 曾卓(1922XX)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 、悬崖边的树 、 老水手的歌 2.解题 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作者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的概括性的评价,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8、,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3浏览全文,明确大意。 第一部分,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 ,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作者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 3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 “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 4赏析指导:曾卓对此诗的评价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首先,他指出“
9、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 ,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 其次,在曾卓的笔下, “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想象。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5评论特点 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 ,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
10、,以及独特的理解。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见解独到、新颖 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评论,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而写的。 “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 ,因此作者才因“偏爱”而把它作为议论的话题。这是所提到的偏爱,也许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品味等,也许还包含了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从古到今,好诗被忽略的很多,问题是诗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诗。
11、从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评论来看,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受到了他的重视。所以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才是文学评论所追求的境界。 6课后阅读诵读篇章中乡愁一诗,学写诗歌评论 参考: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
12、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 ,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
13、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4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三、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 流 静中有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一、二 五、附相关资料 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 首先是意境。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 、 “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 “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 “流”字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15 诗人 宁静 深沉 意境 教案 苏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