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doc
《2018_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 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检测(时间:45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小型土壤动物边坡 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 % 来源:学科网ZXXK 物种数 个体数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土壤有机 质(-1) 来源:学科网ZXXK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乙 不干预 8 9 28 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
2、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 表中数据说明移栽植物后,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会增大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增多,小型土壤动物会增多。如果条件适宜,边坡甲上可能发生演替,自然长出乔木。边坡甲上的群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稳定、成熟,群落演替不会逐渐加剧。答案: B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d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
3、是( )A.第 1325 d,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 1729 d,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 2137 d,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 137 d,成虫数量呈指数增长解析: 第 1325 d,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 项错误。第 1729 d,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 项错误。第 2137 d,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 项正确。第 137 d,成虫数量呈逻辑斯蒂增长,D 项错误。答案: C23.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
4、雀种群数量。连续 10 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 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 年内,第 4 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 8 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析: 图中 表示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种群数量增加(04 年); bc 三个种群的增长率的比较是 abc 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值是 abcA.只有 B.只有C.只有D.只有解析: 题图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正确。a、b、c 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
5、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最大的是 b,错误。三个种群的增长率比较是 abc,正确。年龄结构不能反映迁入率与迁出率,错误。答案: A5.下列选项中,采收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 000 m3 2 1 000 m3 淡水湖泊 鲫鱼 10 000 kg 35 3 600 kg 山地 甘草 1 000 kg 20 300 kg 滩涂 沙蚕 10 000 kg 30 500 kgA. B.C. D.解析: 甘草每年增长 200 kg,而被采收 300 kg,受影响最大,采收量大于增加量使其种群密度持续下降。答案: C3
6、6.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 pH 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 A 项中,改变培养液的 pH 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从而影响 K 值大小。B、C 项中,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D 项中,营养条件、pH、温度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答案: D7.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
7、的弃耕地解析: 根据起始条件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初级演替是从岩石裸地开始的,地表的植被变化首先是地衣,其次是苔藓,再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接着是小型灌木,之后是小型乔木,最后才是高大乔木,发展到高大乔木为优势种的时候,说明演替已进入了顶级阶段森林阶段,如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发生的演替。次级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可经过次级演替重新成为森林。黄河三角洲地处温带,水源充足,弃耕地经过次级演替可成为森林。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森林退缩到相当高度的山地上,适应环境的禾本科、藜科、蓼科
8、、豆科、菊科、百合科和莎草科等植物则开始大量出现,占领了广阔的地盘,形成草原。答案: A8.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级演替的实例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解析: 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是不同物种,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答案: C49.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9、)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 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答案: D10.下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 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失调B.BC 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CD 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DE 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 0解析: 此曲线其实是一个“S”型曲线, AB 段兔群数量较少是因为野兔
10、还没有适应该草原的环境,性别比并没有失调。 BC 段兔群数量迅速增多,为增长型种群。 CD 段兔群数量增长减慢,是因为兔群的种内、种间等生存斗争加剧。 DE 段兔群数量已经达到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几乎为 0。答案: A11.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 m10 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 35定时灌溉驱走
11、大蚂蚁 增加 20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 10不灌溉驱走大蚂蚁 减少 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研究的是两个变量(灌溉与否和是否驱走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大蚂蚁的数量变化是实验处理导致的,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出小蚂蚁是否影响大5蚂蚁的数量变化,A 项错误。由题干中“设 4 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 m10 m 的观察点”,可得出该实验是用样方法获取数据,B 项正确;从表格中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
12、蚂蚁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推知大蚂蚁能够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 项正确;比较定时灌溉与不灌溉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项正确。答案: A1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此说法正确的是( )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解析: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趋于稳定。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型曲线,“S”
13、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答案: D13.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单养 0.42 0.12 0.01 0.45鱼种 1混养 0.05 0.35 0.05 0.55单养 0.43 0.23 0.01 0.33鱼种 2混养 0.40 0.12 0.04 0.4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单养时鱼种 2 多出没在池底 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混养时鱼种 1 多出没在池底,鱼种 2 多出没在植丛中 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 B.C. D.解
14、析: 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由图中信息知道,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 1 多出没在池底,鱼种 2 多出没在植丛中。答案: A1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
15、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6答案: C1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出生率是会发生变化的B.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对于预测将来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性别比D.一个种群的数量只能表明种群的大小,不能说明种群内个体分布的疏密解析: 由于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所以对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决定作用。答案: C16.下图表示 3 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 a 和图 b 中 3 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 a 中 3 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高中生物 生物 群体 动态平衡 检测 北师大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