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期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期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期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记忆导图】-知识框架,唤醒记忆(一) 时空定位(二)思维导图【重点梳理】-逐个突击,步步为营考点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2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六经。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2、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6、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哲学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7、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提倡君主专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考点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
3、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 、 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考点 3: 宋明理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2、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3、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4、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3道德之善。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5、南宋陆九渊作为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同时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6、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考点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 明朝后期李贽
5、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3、李贽的异端思想、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思想、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唯物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实践时刻】-学以致用,查漏补缺一、选择题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
6、,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材料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主张,据此可知选 A。2.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对老子的上述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是抽象的, “道”派生了人间万物4B.“天法道,道
7、法自然” ,否定天命论C.矛盾的对立双方,无需条件,就可以转化D.“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答案】D3.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答案】C【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过春秋战国儒学思想家的发展和完善,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以“仁、礼”等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流传下来,影响深远。以至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材料中提到的“一成不变之观”即指儒家传统道德。4.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
8、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当今争于气力” “事异则备变” ,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 C。5.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贵君轻,长治久安 B.仁者爱人,社会稳定C.为政以德,君民共乐 D.克己复礼,和谐共处【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要以乐民、忧民为重,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理论,故选 A。B、D 是孔子的思想主张,皆排除。C 的“为政以德”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6、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
9、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材料中的“争”的实质是( )5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答案】C7、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后来“背周道而行夏政” 。但是墨子构建的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这表明墨家( )A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B完全承袭儒家思想主张C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D基本认同儒家价值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关键句子“墨子构建的兼爱体
10、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 根据题干材料“墨子构建的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说明墨家基本认同儒家价值理念,故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表述错误故选 D8、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群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士的影响力提高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材料的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一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
11、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位魏国出力时,伟国就会元气大伤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这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故 B 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 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排除诸侯争霸不断加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项排除故选 B9、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6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 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答案
12、】C10、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唐代的道教经典” 、 “不违戾父母师长” 、 “不杀生”等,可以直接看出玉清经里,已经包含了包括儒家、佛教的相关理念在里面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符合题意其余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故选 A11
13、、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 ”这种观点( )A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了当时国情B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C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D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7【答案】B12、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在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
14、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考查三教合一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故 A 项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故 B 项错误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故 C 项错误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故 D 项错误故选 A13、东汉章帝初年, “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
15、,肃宗贳(赦免)其死” ,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 ,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 ,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 ,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可以得出汉代的做法从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01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期末 复习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