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会宁四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中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最近, “红楼梦”再度升温,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在红学界掀起了不小的反响,引发热议,其作者蒋国震先生也迅即成为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 。该书是草根学者蒋国震历时十余年潜心研究,通过大量文献史料对红楼梦的作者以及红楼梦人物原型的探讨考证,语出惊人,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而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同时指出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并非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以丰富的内容、曲折
2、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巅峰之作、问世 200多年历史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之所以具有百年不衰的艺术魅力,远不止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其中还在于它给后人留下的诸多待解的谜团,也正是这些谜团,使得红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红学家们耗尽心智、穷尽一生就是试图掀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找寻那一个个真相和谜底。对于红楼梦的原著作者,在红学界基本公认为是曹雪芹,而大观园的地址也基本锁定了两处,即“在南说”一派
3、学者所支持的袁枚的随园,和“在北说”一派学者所认同的前海西街 17号恭王府。而蒋国震在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一书中却提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红学新论,他从考证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等着手,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取得了惊人发现: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他只是对红楼梦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从而彻底推翻了人所共知的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并从昌平州志 清圣祖记载等多部文献史料中找出了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有生活、有能力、有时间”撰写红楼梦的诸多有力证据,最终证明红楼梦真正原著作者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破天荒结论,正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
4、写了这部不朽之作。而且指出红楼梦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不是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其遗址就在现在的昌平北七家镇郑家庄村内。而蒋国震这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得益于他数十年潜心研究北京昌平郑家庄历史的深厚功底。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网上对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的评论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质疑蒋国震写书动机,被指证据不足,不过是借红楼梦炒作自己。有的则为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勇气叫好,表示该书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解答了心中不少的疑惑,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乃不可多得的红学新作。红学家对此大多持谨慎态度,不予置评。曾一度引发热议的红学家邓遂夫表示:“虽然自己还没读蒋先生这本书,不了解
5、他的详细论证,但建议民间爱好者在研究红学时要谨慎,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 ,“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证据已经很充足了,否认的话前景不是很看好,虽然曹雪芹没有留下系统的传记,但留下的资料已足以勾画他的身世和家族的一些基本状况。很难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个看法。 ”从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对红学的研究就随之而来,从作者到版本,从内容到形式,从成书到人2物,种种说法层出不穷,争论不休。随着蒋国震“红学新论”的提出,或将在红学界掀起新一轮的红楼梦研究热潮。(摘自蒋国震揭曹雪芹身世之谜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红楼梦独特的价值是它给后人留下许多待解的谜团
6、,使众多红学家穷尽一生的精力智力,也揭不开那层神秘的面纱。B. 草根学者蒋国震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此论一出,即刻在红学界掀起了很大的反响,引发热议。C. 红学界基本公认为红楼梦原著的作者就是曹雪芹,但蒋国震通过大量文献史料考证出原著作者应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D. 大观园的地址一直争论不下,一派学者认为是袁枚的随园,另一派则认为是恭王府,而蒋国震则认为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 蒋国震认为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而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这个结论是蒋国震研究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得出的。B. 蒋国震既考证了
7、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也查阅多部文献史料,找出了两度被废的太子胤礽能够撰写出红楼梦的诸多有力的证据。C. 蒋国震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修订者,凭他的出身和经历写不出这部巨著,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写了这部不朽之作。D. 由于蒋国震数十年潜心研究北京昌平郑家庄历史,所以能指出大观园即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遗址即现在的昌平北七家镇郑家庄村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蒋国震先生迅即成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 ,因为他语出惊人,率先彻底推翻了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B. 红学家对蒋国震的观点大多持谨慎态度,不予置评,因
8、为现在已经有很充足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要否认这些证据不很容易。C. 尽管蒋国震通过大量确凿资料反复研证了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经历,但有专家认为现有关于曹雪芹身世和家世的资料已足以勾画出其基本状况。D. 网上对蒋国震的评论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有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嫌,也有人为他挑战权威的勇气叫好,这将使红学界掀起新的研究热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13 分)春雪 孙家正3一场好大的春雪。老人向窗外望去,地,雪白雪白;天,湛蓝湛蓝。推开窗子,一股清新、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他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雪后的空气,直觉得润心洗肺,爽脑怡神。五岁的小孙女妞妞,
9、听说下雪了,一骨碌,自个儿从床上爬了起来,胡乱地穿了衣服,便吵着闹着,要爷爷带她去对面小公园里去堆雪人。早饭后,这爷孙俩踩着积雪,便兴致勃勃地出了小区。走着走着,妞妞忽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拉了拉爷爷的手。只见街口一侧的小土堆上,站着一个大约也就七八岁模样的男孩。那男孩的头发乱蓬蓬,上身穿一件脏兮兮的、长到膝盖的棉袄,下面是条薄薄的单裤,脚上一双老式的胶底球鞋也已破烂不堪。男孩面前放着一只豁了边的破盆子,里面有少许纸币和硬币。男孩身后的地上,蜷伏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双拐的男人。行人往来,有的匆匆经过;有的人瞥上一眼,摇摇头,继续行路;还有的人,连头都不转过去,散步赏雪,悠然如常。老人想,这不能怪
10、人们麻木冷漠,这类利用儿童和残疾人骗钱的伎俩,早已屡见不鲜。话虽如此,但每次见到此类情景,老人的内心便不免有些纠结。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后来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 “刷”的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
11、统转业,也改行讨饭去!”再后来,他也转业到地方,还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地区做了领导。他工作的那个地区属于全国先富起来的地方之一。但每次当他去看望老首长时,老首长总是反复叮嘱他:“富裕的地方,要多关心贫困的人民!”还特别提醒他“富窝里的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哟!” 老人退休后常常爱回想这些往事,他自认为,没有辜负老首长,自己从来就不是那种富而忘贫之人。他在任时,这方面口碑不错;退休多年,捐款、救济这类活动,也从未落后过。唯独这“乞讨”问题,让他烦恼,让他左右为难。诈骗、 “碰瓷”之类的事听多了,有时,自己也犯疑惑。如今,政策好,挣钱的门路多得是,讨饭要钱,不是骗子,大概也是好吃懒做吧!不过,这些想法闪过
12、之后,老人不由得又会自责起来。特别是一想到老首长,心里便很不是滋味。妞妞磨蹭着不愿离开,老人拉了拉孙女,催促道, “妞妞,咱们走吧!”他们往小公园走去。走着走着,老人感到手下变得沉了起来,妞妞往后赖着,接着,她干脆蹲下,不肯走了。老人俯身抱起孙女,继续往前走去。但是,没走几步,老人忽然觉出趴在肩上的妞妞好像正在哭。他连忙停了下来,轻轻地问道:“妞妞,怎么啦?”妞妞说:“刚才,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哭了! ”老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那是骗人的!”想继续往前走。妞妞仍然不依,追问道:“爷爷,全是骗人的么?”老人一时语塞,含含糊糊、支支吾吾道:“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妞妞并不罢休,像是问爷爷,又像是
13、自言自语地嘀咕:“万一、万一如果万一那可怎么办哪! ”老人心头一惊,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忙问道:“妞妞!你是说,万一这是真的,不是骗人的?”4妞妞“嗯”了一声,伏在老人的肩头,竟委屈得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劝也劝不住。老人有点慌乱,手足无措。妞妞的哭声,猝不及防,给他以触动,也让他愧疚。这原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还要妞妞问起吗?再说,假的便可以漠视么?倘若属于诈骗,那男孩的处境不是更加令人忧虑么?老人自责,又甚感欣慰。他心疼地搂着妞妞,把她抱在怀里,心里暖暖的。过了一会,妞妞不再哭泣,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看来她已拿定了主意。她从爷爷的怀里滑落到地上,拉着老人的手,盯着他的眼睛,不容置
14、疑地说:“爷爷,我们回去吧!”老人俯身看着孙女,郑重地说道:“好,咱们回去!”妞妞牵着爷爷的手,走在前面,向那土堆,向那男孩走去。太阳升高了,天空却似又飘下了雪花抬头一看,原来是道旁柳树上的积雪在融化、散落。剥落了积雪的柳枝,水淋淋、湿漉漉的,泛出了若有若无的浅黄嫩绿,在初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清亮、光滑和新鲜。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小说中对乞讨男孩的外貌描写很详细,他的落魄与路人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出了路人的麻木冷漠。B老人曾经给老首长当过秘书,老首长的言行对他的影响很大。小说中老人的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信
15、。C面对孙女的质疑,老人回答“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时的心理和祝福中 “我”回答祥林嫂对“地狱”的提问时的心理一样。D连革命一生的“爷爷”也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只有涉世不深的五岁妞妞还相信“万一他是真的” ,这反映出环境对人的情感态度会产生影响。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4 分)6请分析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关于雪景的描写作用。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12 分)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
16、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5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
17、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来体现。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 1月 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
18、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 “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 那么引出了一个问
19、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 “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
20、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某位名人说:“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其本意不是主张读书无用论,而是告诫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6B. 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辛辛苦苦读书,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但我们还是要多读书。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
21、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 ,因为这些地方 20世纪 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 ,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 材料二用两个 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
22、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20 分)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
23、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 ,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白银市 会宁县 第四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