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考试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卷一、选择题:(本大
2、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材料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只知效忠于家 ,而
3、不知效忠于国 “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 B。材料并没有涉及分封制历史作用问题,所以排除 A;材料讲的是分封制的有关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所以排除 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问题,所以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名师点睛】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但是分封制后来随着血缘的疏远,逐渐成为了国家分裂的因素。2.先秦时期,周成王“桐叶封
4、弟” ;汉末农民义军立一个刘姓放牛娃为君,说他是刘邦后裔;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古代政治活动中的这类现象表明A. 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B. 君主获天意认可才能凝聚民心C. 古代民众对明君治国的期盼D. 中央集权意识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即君权宗法内涵是有重要意义,A 正确;B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也不科学,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明君治国方面的信息,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影响古代政治而非中央集权意识影响深远,D 错误。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
5、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分封制、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答案】B【解析】略4.罗马法规定:(非故意)倒泼和投掷他物致自由人受害致死的,对居住人最高可处罚 50个金币的罚金;自由人因此受伤的,由承审员根据实际损害情况判处居住人赔偿包括医师的- 3 -酬金、医疗费、因受伤而未能获得的收入等损失。这反映了在古代罗马A. 注重维护公共的利益和安全B
6、. 极力排斥非罗马公民的权益C. 法律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D. 司法践行重罪轻判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 “(非故意)倒泼和投掷” “对居住人最高可处罚”体现出对于公共安全的维护,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排斥非罗马公民的权益,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错误;材料中是维护公共安全,不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C 错误;重罪轻判原则材料中没有体现,D 错误。5. 1689 年,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 。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A. 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
7、 国王的行政权被剥夺C.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 旧有法律传统被清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 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联系英国 权利法案 进行判断, 注意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型,要思考全面 “国会” “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材料中“1689 年” 、 联系所学,些历史事件是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反映了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没有 C 项全面准确,故排除 ABD故选 C。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的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名师
8、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及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要注意对英国君主立宪制 政体的理解,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负责行政对议会负责。6.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这一论断的意图在于A. 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权利- 4 -B. 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C. 强调政府应拥有绝对权力D. 为强化政府权威提供辩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密尔顿强调的是,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
9、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即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故 D 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强调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权利,A 错误。材料不是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错误;题干强调为强化政府权威提供辩护,而不是强调政府应拥有绝对权力,排除 C。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
10、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 D 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 A 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 B 项。C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8.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关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关注欧洲之外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由此可以判断共产党宣言A. 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B. 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C. 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D. 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 5 -从材料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关注的对象非常多,非常全面,是以全人类为己任的,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说法太绝对,不符合
11、题意,排除;选项 C 说法也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9.1949 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次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其中“又好吃”是指A. 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B. 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C. 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D. 双方互相提供经济援助【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9 年” “毛泽东访问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又好吃”是指条约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
12、,故 C 项正确;A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错在“相互提供” 。10.1973 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 。材料主要说明A.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B. 美国丧失霸主地位C. 欧洲各国与日本结盟D. 欧洲由经济合作转向政治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欧洲对美国的建议“态度较为消极” ,日本则“犹豫不决” ,分析可以得知,随着欧洲的联合和亚洲日本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 A 项正确;虽然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美国依
13、然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霸主,错误;“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说明欧洲各国与日本并不是结盟,故项错误;欧洲由经济合作转向政治合作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项错误。- 6 -11.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 “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 A 项;CD
14、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宋朝对土地买卖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繁荣。12. 明朝政府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材料反映出A. 佃户人身地位有所提高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 清朝专制程度弱于明朝D. 儒家传统思想受到破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由材料主佃之间“行以少长之礼” 、 “止行亲属礼” 、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15、”等信息可知,佃户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保护,说明佃户对佃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A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租佃关系发展1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由此不可以得出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B. 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7 -C. 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D. 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状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伊比利亚半岛” ,可得知此题主要考查了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故 D 项正
16、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故 A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欧洲货币短缺”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故 B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 D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空间信息“伊比利亚半岛”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14. 1624 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 ,到 1851 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 13023 项专利。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1911 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 34个独立石油公司。这两个法案A. 起因、宗旨和
17、影响完全对立B. 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C. 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D. 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垄断法 、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都是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 项错误,排除。英国通过垄断法 ,是为了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美国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是为了防止极少数垄断组织通过行业垄断来操纵国计民生,可见,二者都是维护公平秩序,B 项符合题意,正确。C 项不符合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不符合英国垄断法 ,排除。
18、D 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与题干时间相隔 100 多年,排除。所以选 B。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概况;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8 -1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 1 钱。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 A 项正确,排除 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 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 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6.1990 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 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A. 群众对
20、股票买卖的认识更加深入 B. 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C. 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D. 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答案】B【解析】材料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无关,排除 A;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股票由“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到“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 ,反映了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故 B 正确;C 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 D。【名师点睛】本题易错选 D,需要明白改革和开放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7.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开始践行凯恩斯
21、理论,使“完全就业”成为改良式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首要经济任务。这反映出- 9 -A. 工人失业为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B. 国家干预经济实质是计划经济C. 凯恩斯主义顺应了资本主义需要 D. 西方国家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答案】C【解析】“完全就业”为经济发展制造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稳定,顺应了资本主义需要,故 C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各国国家干预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等同于计划经济,B 错误;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8.下表为英国 1951 年和 1982 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 。由此可见英国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1951 年 2074 145081
22、982 年 68510 316698A. 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B. 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C. 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D. 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答案】B【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英国 1951 年和 1982 年政府福利支出大幅增加,这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即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故 B 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故 A 错误;材料数据并不能反映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故 C 错误;仅仅凭材料的数据也无法体现英国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故 D 错误。故选 B。19.“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的资产阶级民
23、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文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 ”材料意在说明A. 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10 -B. 斯大林的经济思想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D. 斯大林的革命活动【答案】C【解析】“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说明斯大林形成时期与斯大林个人交往有关系,分析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C 正确;A、B 和 D 不是材料论述主旨思想。20.1933-1944 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辽源市 田家 高级中学 第六 十六 友好 学校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期末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