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第六十六届友好学校)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考试时间为 90分钟,共 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mm 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 I 卷(60 分)一、
2、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由此可见夏、商、周政治制度A. 实行政权和神权相结合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 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 “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血缘关系的信息,C 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
3、权力的高度集中,D 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 2 -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4、。 ”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确立皇帝制度B.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C.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D.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不可不略知也“,意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御史大夫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
5、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A. 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B. 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C. 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D. 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答案】B【解析】【详解】 “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说明官员的选举权并不在中央,而是由地方负责,这一举措显然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材料主旨不符,所以选 B;“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可知 A 正确;“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说明 C 正确;“由中央指定各地
6、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说明 D 正确。- 3 -4.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A. 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B. 票拟并不是一纸空文,对谕旨形成有约束力C. 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D. 内阁取得了与前代宰相同等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 “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说明内阁的票拟权并不是形同虚设,对于皇帝的谕旨有一定的约束力,B 正确;
7、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A 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C 错误;内阁并不是等同于宰相,D 错误。【点睛】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 鸦片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 “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 “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人进入
8、了京津地区,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D 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打到京津地区,A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从广东开始,直接在京津地区,B 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没有进入到京津地区,C错误。6.醒睡录记载:“威丰三年(1853 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 ”这里记载的军事- 4 -行动是A. 英军割占香港岛B. 太平军进行北伐C.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D.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答案】B【解析】【详解】1853 年, “粤逆”可知是起源于广州的太平天国运动, “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9、B 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 1842 年,A 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 1860 年,C 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 1900 年,D 错误。7.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作评价如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一事件A. 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B. 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C. 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D. 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 、 “预备立宪”【答案】A【解析】【详解】 “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只关注民主,并没有建立民主性国家, “封建王朝而已”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即使胜利了也只是
10、封建王朝的翻版,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A 正确;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禁烟运动,B 错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鸦片战争,C 错误;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 、 “预备立宪”是八国联军侵华及其辛丑条约签订,D 错误。8.下表为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错误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掠夺原料、开拓海外市场市场,发动鸦片战争B 资政新篇 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 -C 南京条约 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D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 南京条约之后列强主要是输出商品为主,拓展了列
11、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新途径是甲午战争之后,C 错误,符合题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销售工业革命产品,A 正确;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 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D 正确。【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9.1854 年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1856 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当满
12、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A. 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B. 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C. 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 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答案】A- 6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晚晴的外交。英法按照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未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故排除 B 项;题意反映了清朝“天朝上国”的高高在上的心态,并没有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故排除 C 项;西方提出修约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而不是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故排除 D 项。根据“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 、 “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可知清廷拒不承认
13、西方的平等地位,故选 A。10.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 , “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 。材料中孙中山的想法不受下列哪一因素影响A. 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B. 袁世凯真心拥护革命C.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D. 革命派缺乏足够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 ,说明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A 正确;“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 正确;材料中对于让权与袁世凯,说明革命派缺乏对抗袁世凯的足够实力,D 正确;袁世凯是封建官僚,显然不是真心拥护革命,这一点孙中山肯定认识到
14、,B 项符合题意。11.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其中“辛亥革命的事业”是A.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颁布临时约法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 “辛亥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说明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能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解放- 7 -战争时期完成,D 正确;A、B 和 C 项是辛亥革命完成的任务,排除。【点睛】本题要注意辛亥
15、革命属于近代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12.“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 辛亥革命B. 国民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把德国占领青岛割让给日本,引起国内的五四运动,材料“青岛问题未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可知是巴黎和会对于中国问题的处理,C 正确;辛亥革命属于国内问题,A 错误;国民革命不涉及青岛问题,B 错误;抗战战争不符合“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信息,D 错误。13.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
16、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 ,该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A. 19271936 年B. 19241927 年C. 19371945 年D. 19461949 年【答案】B【解析】- 8 -【详解】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时期铁四军,国民大革命是年,故项正确;A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D 是解放战争时期。14.“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这次会议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C.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D. 形
17、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 “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说明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生死攸关转折点会议,这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地位,明确了长征新的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C 正确;A 是国民党一大;B 是八七会议;D 是井冈山时期。15.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战况简介,据此判断该战役是时间 参战部队 战法 战果1948 年 11 月至 1949年 1 月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逐个歼灭傅作义集团歼灭、改编敌军 52万余人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渡江战役D. 平津战役【
18、答案】D【解析】【详解】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集团,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是平津战- 9 -役的战略战术,D 正确;辽沈战役参战部队是东北野战军,A 错误;淮海战役主要俘虏的是黄维、黄伯韬军团,B 错误;渡江战役发生于 1949 年 4 月,C 错误。16.我国制定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政治协商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管理,B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A 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
19、导下,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C 错误;D 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7.新中国的一部法律序言中写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外交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这部法律是A. 198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对
20、 1954 年宪法进行修订,这部宪法是 1982 年修订宪法,A 正确;1954年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 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 1949 年颁布,C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主要是针对民族区域自治问题,D 错误。18.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 10 -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 ”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A. 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B.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21、【答案】C【解析】【详解】 “五大国外长” “最迫切的亚洲问题” “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可知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应该是 1954 年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C 正确;A 是 1979 年,B 是 1971 年,周恩来都没有参加;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是万隆会议,错误。19.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这表明A. 美国被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B. 旨在阐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C. 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D. 美国孤立中国失败,考虑改善两国关系【答案
22、】D【解析】【详解】世纪年代由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准备利用中国对抗苏联。尼克松的报告说明美国准备和中国友好,正确;美国并不是被迫承认新中国,A 错误;材料尼克松的意思是与中国关系友好,B 错误;美国的意图并不是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C错误。20.中国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新中国建国以来把奉行睦邻友好作为我国外交一贯战略方针。 ”进入新时期,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奉行睦邻周边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的表现为A.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11 -D.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答案】A【解析】【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辽源市 田家 高级中学 第六 十六 友好 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