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代谢热点题型二探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方式及速率的测定方法讲义(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
《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代谢热点题型二探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方式及速率的测定方法讲义(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代谢热点题型二探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方式及速率的测定方法讲义(含解析)北师大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探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方式及速率的测定方法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与速率测定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如图所示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B加入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 CO2C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 B 瓶中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D乙组中 B 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耗尽 B 瓶中的 O2以形成无氧环境审题关键(1)写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 6H12O66H 2O6O 2 12H2O6CO 2能量、 酶 C6H12O6 2C
2、2H5OH(酒精)2CO 2少量能量。 酶 (2)甲组营造的是有氧环境,而乙组中 B 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耗尽 B 瓶中的 O2,以形成无氧环境,所以二者分别探究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3)甲组加入 NaOH 溶液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的 CO2,以排除空气中的 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4)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答案 C物质鉴定法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1)实验原理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可用于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细胞呼吸产物的检测a.CO2的检测Error!b酒精的检测:在酸性条件下,橙色
3、的重铬酸钾溶液会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2)实验步骤2配制酵母菌培养液设计对比实验a甲组中空气先通过 NaOH 溶液的目的是消除空气中的 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 CO2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b乙组中 B 瓶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的目的是耗尽 B瓶中的氧气,以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3)产物检测与实验现象条件 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出现变化的时间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甲组(有氧) 变混浊/快 无变化乙组(无氧) 变混浊/慢 出现灰绿色(4)实验结论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 )A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装置一中液滴不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C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死亡D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审题关键(1)装置一中 NaOH 溶液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出的 CO2,因此刻度管内的液滴移动情况反映的是氧气消耗量的变化,因此装置一可探究酵母菌是否发生有氧呼吸。(2)装置二中因“NaOH 溶液”换成“蒸馏水” ,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因为消耗氧气量和释放3二氧化碳量相同,则液滴不移动。若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会因释放 CO2,导致液滴右移。因此装置二可
5、探究酵母菌是否发生无氧呼吸。答案 D液滴移动法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1)探究装置:欲确认某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应设置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2)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结论不动 不动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3)误差校正: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装置二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 ,其余均相同。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细胞呼吸速率。实验所用毛细管
6、横截面积为 1mm2,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 25水浴中,10min 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 5min 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4实验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35液滴移动距离(mm) 0 32.5 65 100 130 162.5A.图中 X 为 NaOH 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右移动B在 2030min 内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 6.5mm3/minC如将 X 换为清水,并向试管充入 N2即可测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D增设的对照实验只需将装置中的 X 换成清水,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审题关键(1)X 为 N
7、aOH 溶液,其可吸收果蝇幼虫细胞呼吸释放的 CO2,所以液滴移动情况反映的是氧气消耗量的变化,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左移动。(2)由表中信息可知,在 2030min 内氧气变化差值为 1306565mm,因此该时间段内的氧气平均吸收速率为 6.5(mm3/min)。(3)果蝇幼虫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 CO2,所以将 X 换为清水,并向试管充入 N2,无论是否进行无氧呼吸液滴都不会移动。(4)因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也会影响液滴移动,为了避免该误差,则应设置对照实验,应将装置中的果蝇幼虫换成等质量的死幼虫,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环境中,重复上述实验。答案 B液滴移动法测定细胞呼吸的速率(1)实验装置
8、(2)指标:细胞呼吸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 CO2释放量或 O2吸收量来表示。(3)原理:组织细胞呼吸吸收 O2,释放 CO2,CO 2被 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细胞呼吸速率。(4)物理误差的校正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5(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特别提醒 脂肪含氢量高,含氧量低,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
9、糖相比,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而产生 CO2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 CO2量小于消耗的 O2量,有色液滴移动明显。1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B实验因变量为 CO2的多少C空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 O2D乙、丙两试管加入干酵母后应煮沸冷却除去 CO2答案 B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 项错误;该实验通过 Ca(OH)2溶液检测 CO2的产生量,B 项正确;空气泵通入气体是为有氧呼吸提供 O2,应先除去泵入气体中的 CO2,C 项错误;乙、丙两试管的培养液需煮沸(除去 CO2)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避免酵
10、母菌被高温杀死,D 项错误。2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是否产生热量B装置乙的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C装置丙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细胞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D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答案 B解析 装置甲中有温度计,且使用了保温瓶(可以防止种子细胞呼吸释放的热量散失),因此,该装置可以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是否产生热量,A 项正确;装置乙中 NaOH 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乙的有色液滴向左移动是该装置中氧气减少所致,说明种子萌发时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但种子细胞也可能同时进行无
11、氧呼吸,B 项错误;澄清的石灰水可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丙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细胞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C 项正确;三个装置中6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粘附在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避免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对实验产生干扰,并且三个装置都要设置相应的对照实验,D 项正确。3甲、乙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利用图、图装置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甲利用图装置探究酵母菌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呼吸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材料用具:500mL 保温桶、温度计、活性酵母菌、0.1mo1/L 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实验步骤:取 A、B 两套装置按下表的设计进行实验。装置
12、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A 加入 200mL 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 10g 活性酵母菌 XB 加入 200mL 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Y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则 X 是_;Y 是_。B 装置中步骤一的主要目的是_,这是控制实验的_变量。实验结果:略。(2)乙利用图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假设该装置编号为,则装置除用_代替 NaOH 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相同。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产生 CO2时,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CO 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是_。写出乙组改进后所得的实验结果
13、及相应的结论:若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装置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若_,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若_,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答案 (1)不加入石蜡油 加入 10g 活性酵母菌7去除氧气 自 (2)等量清水 由蓝变绿再变黄装置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左移 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左移解析 (1)分析表中相关内容,考虑到实验要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这几个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氧气,其他都是无关变量,要求一致。因此 X 处应填:不加入石蜡油,目的是给酵母菌创造有氧环境。Y 处应填:加入 10 g 活性干酵母,排除
14、无关变量的影响。B 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氧气,氧气有无属于自变量。(2)图装置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红色液滴向左移动是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引起的;探究呼吸方式,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装置除用等量清水代替氢氧化钠外,其他设计与装置相同。CO 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CO 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装置烧杯内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测量的是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量。装置烧杯内是清水,清水不能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该装置测量的是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如果气体体积增加,说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所以:
15、若装置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若装置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若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4某同学在研究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方式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安装成图甲装置。每隔一段时间,从分液漏斗向锥形瓶 A 中注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装置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二: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向锥形瓶 C 中加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并向 C
16、瓶充入 N2替代瓶中空气,安装成图乙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装置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8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实验一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时,是否可以说明马铃薯的细胞呼吸在逐渐增强?为什么?_。(2)已知植物细胞无氧呼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能够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另一种是能够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并且马铃薯块茎在只有 N2的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则实验二的目的是_;若实验二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_,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_。(3)实验一和实验二在设计上均有不够严谨之处,可能会干扰对马铃薯块茎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请给予修正:_。修正的理由是:
17、_。答案 (1)不可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马铃薯块茎产生的 CO2总量较多引起的(2)探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类型 不变色 C 6H12O6 2C3H6O3少量能量 酶 (3)实验前应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消毒;B 瓶和 C 瓶组装之前均需做灭菌处理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呼吸类型,它们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结果解析 (1)实验一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可能是实验时间较长,马铃薯块茎产生的 CO2总量较多引起的,因此当实验一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由绿变黄时,不能说明马铃薯的细胞呼吸在逐渐增强。(2)据题干分析可知,实验二的目的是探究马铃薯无氧呼吸的类型。若实
18、验二中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C6H12O6 2C3H6O3少量能量。 酶 (3)实验一和实验二在设计上均有不够严谨之处,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细胞呼吸类型,它们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实验前应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消毒;B 瓶和 C 瓶组装之前均需9做灭菌处理。5某研究小组想测量萌发的小麦种子、蚯蚓呼吸速率的差异,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分别以 20 粒萌发的种子和 4 条蚯蚓为材料,每隔 5min 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时间(min)生物0 5 10 1
19、5 20 25萌发的种子 0 8 16 23 9 34蚯蚓 0 4.5 9 11.5 13.5 15.5(1)装置图中的 Y 溶液是_,其作用是_。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_。(2)实验开始后保持注射器的活塞不移动,有色液滴将向_移动(填“左”或“右”),以蚯蚓为材料时有色液滴移动的最大速率是_。(3)另一组该实验装置每隔 5min 测量时,将注射器活塞往_移动(填“上”或“下”),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停止,根据活塞移动距离可测出气体的变化量,其中以小麦为材料的结果如下表所示: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注射器量取的气体变化体积(mL) 0 1.5 3.0 4.2 5.0
20、 5.5分析数据可知该段时间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为_,在此过程中,有氧呼吸的强度越来越_。答案 (1)NaOH 溶液 吸收实验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 排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或对照作用) (2)左 0.9mm/min (3)下 0.22 mL/min 弱解析 (1)装置图中的 Y 溶液是 NaOH 溶液,其作用是吸收实验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设置乙装置的目的是排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科学、合理。(2)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吸收,甲中是活的小麦10种子,呼吸旺盛,所以实验开始后保持注射器的活塞不移动,连接甲、乙装置
21、玻璃管中有色液滴慢慢往左移动。以蚯蚓为材料时有色液滴移动的最大速率是 9100.9 mm/min。(3)另一组该实验装置每隔 5 min 测量时,将注射器活塞往下移动,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的位置停止,根据活塞移动距离可测出气体的变化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段时间小麦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为 5.5250.22 mL/min,在此过程中,有氧呼吸的强度越来越弱。二、测定光合作用的速率某科研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设计了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零点开始)小室内植物 O2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乙所示曲线
22、,影响小室内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写两点);观察装置中液滴的位置,c 点时刻的液滴位于起始位置的_侧,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一天中的_点。(2)在实验过程中的某段光照时间内,记录液滴的移动情况,获得以下数据:每隔 20 分钟记录一次刻度数据 24 29 32 34 该组实验数据是在乙图曲线的_段获得的。(3)该组同学为测定该植物某时间段的 O2产生速率。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如何处理实验数据?简要写出对照实验设计思路:_。数据处理:若在单位时间内,实验组读数为 M,对照组读数为 N,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为_。11审题关键(1)密闭装置甲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说明实验过程中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生物 新导学大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细胞 能量 代谢 热点 题型 探究 光合作用 呼吸 方式 速率 测定 方法 讲义 解析 北师大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