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2月学情诊断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2月学情诊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2月学情诊断试卷(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 12 月学情诊断试卷(含解析)20181220一、选择题(共 32 个,每个 15 分,共 48 分)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答案】C【解析】根据“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说明中央逐级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使乡民遵守国家法律,加强对地方控制,表明分封中孕育
2、了中央集权,C 正确;材料说明中央把法律传授到地方,不是文化下移,排除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 ,联系西周政治背景分析。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 36 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2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
3、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 C 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 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 B 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汉武帝“设附益之法”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A.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 改良了地
4、方社会风气D.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该现象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D 项正确。刺史制度的设置加强对地方监察制度,与题干的附益之法无关,排除 A。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与题干的附益之法无关,排除 B。题干强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没有涉及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附益之法”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5、 ”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 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 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答案】B【解析】3据材料提到,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崇儒入世的观念,故 C 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材料反映的科举入仕的观念问题,据此即可大胆
6、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案】B【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 B 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排除 A;C、D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6.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
7、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 “福田院” “居养院” “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A. 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 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关于养老的制度和机构,但是不足以表明其时社会保障体系的非常完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养老信息都是围绕政府的政策,与宗法制无关,故 C 项错误;按材料意思,宋代政府执行的养老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赋税制度的让步作为代价,反映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4强调孝道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故 D
8、 项正确。【名师点睛】“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 “宋代政府还设置了等养老机构”说明宋代统治者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7.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 ,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书籍的大量印刷上,而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的环境下,人们对书籍的需求是有限的,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主要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
9、推动,D 项正确。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审美观无关,排除 A。B 项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与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符,排除。题干强调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8.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 ,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这种说法A. 不符
10、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B. 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C. 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 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5仅次于贵族和官吏,该说法为认识元朝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新的视角,D 项正确。A 项说法与题干矛盾,题干强调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和官吏,排除。题干知识强调元史专家箫启庆的认识,没有涉及不同学者的认识,排除 B。题干强调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和官吏,无法体现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
11、选 D。9.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 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 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制约,“工商食官“成为早期工商业的主要制度,这也促成了官营手工业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地位。这些优势其实也是制约官营手工业的瓶颈,它不计成本,不入市场,逐渐被更有生命力的私营手工业所赶上。而这一变化肇端于唐宋变革之际,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海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由此可得知 B 为正确选项;AC 符合宋代时代特征,但与材料无
12、关,排除;D 项发生于明中后期,而且是在部分手工业部门,排除。10.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 , “民赖以利” ,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A. 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B.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 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D. 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北方地区的棉花转贩四方,转鬻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形成了南北联系国内市场,故 D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的问题,6故 A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故 B 项错
13、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运畅通的条件,故 C 项错误。故选 D。11.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记述 出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 唐律疏议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唐六典卷一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A【解析】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史实的真实性
14、。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A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 B 项;C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唐六典卷一没有涉及犯罪惩罚,排除 D 项。12.下图为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反映了7明三才图会部分 清职贡图部分A. 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 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 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 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答案】D【解析】第一幅明代图中写到“一臂国在西海之北,其人一目一孔一手“,反映出时人对异域停留在想象空间,不能真
15、实反映实际情况;观察第二幅清代图中并结合所学可看出所画之异域人物已基本接近当时人物的身体特征、着装打扮等,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已有较多真实的接触,了解了他们。对应时空可得知,这主要得益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D 正确;宫廷画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的绘画,题中图片是对异域人物的描绘,A 错误;第一幅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不能反映西方人野蛮,B 错误;材料反映中国与世界有较多接触后,对异域人物的描绘趋于真实,无法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排除 C。13.“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
16、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 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B. 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C. 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D. 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答案】A8【解析】据材料“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的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属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这说明太平天国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备受推崇,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并不主张暴力革命,故太平天国没有为其提供经验,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是一
17、脉相承的,故 D 项错误。故选 A。14.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 ”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 进行社会改良B. 推翻君主专制C. 开展民众启蒙D. 发起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政治实质之变更不在政治之形式”得知,作者强调的是政治改革而非社会改良,A 项错误;新青年创办于 1915 年,此时中华民国成立,君主专制已被推翻,B 项错误;依据材料“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 、 “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分析得知,作者是在强调民众觉悟对于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
18、性,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国民革命的兴起于 1924 年,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D 项错误。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相关概况15.以下是 15 世纪至 19 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9B. 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C. “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D. 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 世纪至 19 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是由于西方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流入欧洲,欧洲国家又来中国购买茶叶、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制品,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国内白银数量上升,
19、价格贬值,购买力下降,D 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粮食价格在不断上升,A 错误。在 15 世纪至 19 世纪前半期,中国除了 17 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政局不稳,其他时间政治局是相对稳定,B 错误。 “海禁”政策之下,中西方贸易仍在进行,且中国商品受西欧国家欢迎,白银大量流入,D 错误。16.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次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A. 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 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C. 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
20、人了中国市场D.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可知是在一战之后,从材料信息“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 “所产面粉销路甚滞” “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等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故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B 项正确。A 项说法与材料强调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不符,排除。材料强调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与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人了中国市场不符,排除 C。材料强调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与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无关,排除 D。17.1941 年 11 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
21、出政府委员 18 人,其中共产党员占 7 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10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 A 错误;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B 错误;抗战时期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 C 错误;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现象所处的时间范围,学生结合所学知
22、识即可从“1941 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关键信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时期,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8.新中国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实行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迫切性,A 指的是一化三改造,它包括了对私有制进行变革的社会主义改造
23、,故选 A。BD 出现于 1958 年之后,C 出现于 1960年之后。19.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A.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1C. 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答案】D【解析】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A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
24、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B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C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 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故 D 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79 年”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20.11 世纪末至 12 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B. 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C. 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D. 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答案】D【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 第一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 12 月学情 诊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