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
《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新泰一中实验学校 2017 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 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 ,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
2、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
3、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2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
4、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 ,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 “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
5、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 ,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 “土里土气” ,令人遗憾。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
6、轻观赏价值。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
7、由自然环境决定的。3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D 项, “轻观赏价值
8、”于文无据。故选 B。【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项, “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 D。【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故选 A。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9、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比如本题 A 项, “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老戏台李亚强4夜戏散了,戏台下的吵闹声逐渐归于死寂。卸了妆的演员坐在连锅炕边大声喧哗,一边喝酒一边对着戏词,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墙壁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道具戏服,像一个个站立着的人,窥视着后台的每一个人。我兀自游走,穿上龙袍,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多少年后,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
10、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我从梦里一下被揪起,端坐在暗夜里。 那时候,庙很旧,里面供着三圣母,只有一个朱砂写就的牌位立在供桌上。没有泥塑像,这座土庙也是附近十里八乡村人的心灵寄托,求神告庙都少不得来这里烧一炷香。 那时候,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小小的土庙被翻新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庙,庙里的三圣母也有了具体的泥塑像,每年正月初一凌晨,村里人都要争着来这里烧一柱头香。 戏台就在土庙正对面不足 20 米的地方,一条原本直行的道路,到这里突然打了弯
11、,就因为戏台的存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人都要组织一场盛大的秦腔演出,名叫给神唱戏,小时候想不明白,神为什么那么爱看戏?长大了才知道,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所以大戏开场了,台下却是三三两两拉家常的。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一年农事的结束在年关,一年农事的开始是在二月初二。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
12、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 父亲曾经也是村里的一名秦腔演员,家里堆放着厚厚的戏本。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除了在本村演,还被邀请到其他村演。 后来,村里人知道新疆有煤矿、棉花,年轻人组队外流。父亲也放下了戏本,跟着村里的青年去了煤矿,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
13、5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娘说,今年村里请了宁夏吴忠的秦剧团,二月初二唱夜戏的时候,戏台上的电路烧了,唱了一半的戏突然中断了,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电路再次接通,一折戏又从头开始唱。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无奈的演员又从头开始唱这折戏。都说给神唱戏呢,三圣母庙就在对面呢,唱戏中断两次,连神也管不了了。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那晚,我在梦里看见,屹立了 40 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选自小品文选
14、刊2017 年 10 期,有删减)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可知的长剑,形象地写出了恐惧带来的影响。B. 文中加点的“埋身” “抽身”两个词用得极其巧妙,形成了村民在土里辛苦劳作与农闲时期唱戏自娱自乐的反差,突出唱戏之于村民的重要意义。C. 今年村里唱二月二戏时,几次断电修不好,人已走光,娘说“连神也管不了了” 。这一情节表现了人们敬神的心已渐渐变淡,这让娘很痛苦无奈。D. “那时候”村里人在老戏台上安排的唱戏,表面上是敬神,其实更多的是村民的一种文化娱乐,情感交流
15、,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承了传统农村文化的作用。5. 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6. 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答案】4. C 5. 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开头梦见自己游走在戏里戏外,梦中惊醒,结尾梦见老戏台坍塌,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我的隐忧与无能为力。开篇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结尾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 6. 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表达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怀念之情。表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呼
16、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解析】【4 题详解】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这让娘很痛苦无奈”分析不恰当,原文是“娘在电话里这样感慨” ,感慨不一定是“痛苦和无奈” 。故选 C。【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有何作用” ,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构思能力。答题时,先通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梦境,整体把握其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文章开头写梦见夜戏结束,自己“穿上龙袍”游走,端坐在哪些唱戏 中间,感觉“端坐在这些人身边,像戏里的人,也像戏外的人” ,
17、然后从梦中惊醒,“在梦里出现这样一幕,我的心依然感到震颤,这种恐惧是由外而内的,像一柄长剑,直插内心” 。这里,作者用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普通的交代,入手简洁、别致,吸引读者。而文章的结尾,写自己在听到母亲说今年的二月二唱夜戏的时,戏台上电路断了 2 次,听戏的人所剩无几,自己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戏台坍塌。而“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 。这里戏台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戏台,而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象征,梦中戏台的坍塌象征着传统乡村文化的消亡。这里以梦中的场景、画面代替直接地抒情议论,营造出一种梦幻迷离的色彩,含蓄蕴藉,发人深省,韵味悠长。同时文章以梦境开始,又以梦境结束
18、了在结构上气道首尾呼应,是文章的结构更完整。【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老戏台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命运变迁,作者写老戏台命运变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创作意图能力。文章的创作意图,可依据文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本题,通读文章,可以根据文章中“土木结构的戏台也很旧,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戏台顶上的瓦片一年比一年少,村里人都在张罗着推倒老戏台再重建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戏台,但是一次次被搁浅”“看戏的人少了,求神告庙的人多了” “名义上是给神唱戏,实际上是给人唱
19、戏。其实戏之于乡亲们,只是一种载体罢了,真正懂戏看戏的人微乎极微。很多人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农闲后的寂寞” “戏充当的是媒介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的场地,也正是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维系着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纯朴感情” “在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早年间,唱戏基本是除了社火以外唯一的娱乐形式” “小时候,村里还有一支剧团,平时大家都埋身在黄土地里,是灰头土脸的张三、李四、王五,当二月初二临近的时候,这些人从黄土地抽身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穿上华丽的戏服,成了杨宗保、成了朱春登、成7了秦香莲,成了人们不认识的人” “那时候农村青年没有外流一说,一些喜欢唱戏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了村剧团,
20、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比县剧团还要辉煌” “年轻人组队外流”“日子过得比戏还苦,谁还去唱戏?村剧团散了,每年二月初二的大戏难以为继,给神唱戏成了一种应付,有时候请几个人的皮影剧团来糊弄,有时候请几个县秦剧团的演员跟原来村剧团的演员混合着唱” “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手里有钱了,直接请外地的秦剧团来唱戏” “半个小时后,看戏的人已经走了一半” “又过不到半个小时,电路再次烧断,此时台下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 “梦里看见,屹立了 40 多年的老戏台塌了,烟雾弥漫里,我看到那些村剧团的演员,一个个身着戏袍,如皮影一般在台下张望”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知老戏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老戏台,而是乡村传统文
21、化的象征,老戏台的命运变迁就象征着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文章描写对老戏台及村里剧团鼎盛时期状况,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以老戏台和村剧团为载体的乡村传统文化还念。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老戏台一步一步从繁荣走向衰败,直至,最后在“我”的梦境中坍塌。村剧团也由鼎盛走向解散。象征着宁村传统文化的日渐消亡,作者通过老戏台的命运变迁达对传统农村文化日渐消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呼吁留住传统乡村文化。(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 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 7 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
22、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 40 年;面向未来,到 2020 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8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7 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6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 4335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下降到 45。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 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 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续“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归功于中国经济
23、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材料二: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下,广西正蹄疾步稳行进在精准扶贫路上:2016 年投入 160 多亿元发展产业;建成 2 万多公里通达村屯的道路基础设施,推动旅游扶贫;特色种养富民兴业;金融措施激发贫困户致富内生动力2016 年,广西全区减少贫困人口 111 万人,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 25%,列全国第二,943 个贫困村和 4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介绍,全区贫困人口从 2012 年末的 755 万人减少至 2016 年末的 341
2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8%降至 7.9%。2017 年,广西立下军令状:70 万贫困人口、900 个贫困村和 6 个贫困县计划脱贫摘帽。(摘编自精准脱贫路越走越宽 )材料三: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 年,我们将使中国現有标准下 7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贫困作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新泰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实验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