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8文言文阅读.docx
《(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8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8文言文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素养全练(八) 文言文阅读一、论语十二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2、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传不习乎( )(2)饭疏食,饮水( )(3)可以为师矣( )(4)三军可夺帅也( )参考答案: (1)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吃 (3)可以凭借 (4)军队2.“之”常用作代词,写出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曲肱而枕之(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参考答案: (1)旧知识 (2)学问和事业 (3)胳膊
3、(4)善者(优点)3.翻译句子。(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参考答案: (1)我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2)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4.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参考答案不 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5.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答案示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君子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只有
4、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甲】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贤哉,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注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堪:忍受。乐:乐于学。【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1)见贤思齐焉( )(2)松柏之后凋也( )(3)惟吾德馨
5、( )(4)可以调素琴( )(5)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 (1)看齐 (2)凋谢 (3)只是 (4)调弄 (5)使劳累2.翻译句子。(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参考答案: (1)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讨自己。(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颜回与刘禹锡,一居“陋巷”,一在“陋室”,对此,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参考答案: 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导学号64714081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特地提到了诸葛亮和文学家扬雄,他有没有“见贤思齐”的意思?请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6、 有。诸葛庐、子云亭都是古代君子的陋室,作者表面以居室相比,实际上赞美自己有和古人一样高尚的志趣和品格。二、鱼我所欲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
7、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答案: (1)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天性,天良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答案: 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
8、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 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二)(2018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9、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故患有所
10、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不若手足之贵也( )(4)予子冠履( )参考答案: (1)“辟”同“避”,躲避 (2)假如,假使 (3)不如,比不上 (4)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 项,“是”分别解释为“这种”“这种做法”。B 项,“于”都解释为“比”。C 项,“故”分别解释为“所以”“原因”。D 项,第一个“与”通“欤”,语气词;第二个“与”解释为“给”。3.用现代
11、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事莫贵于义也。参考答案: (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2017 年 7月 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A. B.C. D.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
12、对材料的理解。第句表现作者的隐居思想。第句体现民族大义。第句告诫人们不要孤芳自赏。第句讲朋友之间的仁义。第句说的是社会的正义。因此选 C项。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参考答案: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论点。甲文开端运用类比(鱼和熊掌),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则是开头直接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后文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导学号 64714082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18四川南充中考)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第 14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
14、点的词语。(1)苦其心志(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 )参考答案: (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边境 (4)最终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 项,“然”分别为“的样子”“这样(即“然后”,这样以后)”;B 项,“以”分别为“表修饰关系”“因为”;D 项,“于”分别为“介词,从”“表比较,比”。C 项的“而”,都是承接连词。3.请翻译下
15、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参考答案: (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廷内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参考答案: “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导学号 64714083(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 15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答案: D解析: 过,犯错误。2.下
16、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答案: A解析: 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 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 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 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3.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5C.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
17、性。D.“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答案: C解析: 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4.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参考答案: (1)(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
18、法。参考答案: 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四、曹刿论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1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参考答案: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小惠未徧(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4)再而衰( )参考答案: (1)通“遍”,遍及、普遍
20、(2)为人所信服 (3)击鼓进军 (4)第二次3.翻译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参考答案: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参考答案: 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3)“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4)“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
21、耻下问。(5)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6(6)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22、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 与楚人期 战于泓 之阳,楚人济 泓而来,有司 曰:“请迨 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注 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期:约定时日。泓:水名。济:过河。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迨:趁
23、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公将驰之 驰: 。 (2)遂逐齐师 师: 。 (3)惧有伏焉 焉: 。 (4)望其旗靡 靡: 。 (5)战于泓之阳 阳: 。 参考答案: (1)驱车追赶 (2)军队 (3)在那里 (4)倒下 (5)北面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参考答案: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3.【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乙】文有司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24、”。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迨其未毕济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 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导学号 64714084五、邹忌讽齐王纳谏(一)(2017安徽池州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 安徽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素养 文言文 阅读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