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林虑中学 2017 级高二下学期 3 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1梭伦改革中有如下规定:“凡有干质、流质一起共 200 斗的人,应评估为双牛级;其余则属于日佣等级,不得担任任何官职。 ”“日佣等级”指的是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 ;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 ,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 。据此可知,梭伦A批判专制制度 B维护公共利益 C抨击社会不公 D主张权利平等3亚里士多德在评价雅典某一政治举措时说:“它的制定乃是出于
2、对那些权高位重者的防范,人民不断驱逐僭主的朋友们,这条法律的目的也正在于此,然而在后来的几年它也被用来除去其它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 ”该举措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B提高了低等级公民参政水平C捍卫了民主同时存在缺陷 D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4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相比共同点A突出财产等级 B抑制贵族特权 C化解社会矛盾 D加强中央集权- 2 -5梭伦指出:“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表明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A树立古代法律的典范 B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C保护雅典贵族的利益 D协调雅典各个阶层的矛盾与冲突6梭伦改革措施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垄断的是A公民大会的设
3、立 B四百人会议的创立 C公民陪审法庭的建立 D陪审员实行抽签制度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废除周天子 B成为霸主 C废除井田制 D富国强兵8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推行县制 B法令严酷 C奖励军功 D “燔诗书而明法令”9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10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时
4、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11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趋势 D顺应了从割据走向统一的需要1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 ,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13公元 496 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 ,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 ,故改拓跋氏为元氏
5、。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3 -14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民族矛盾,表述正确的是A是鲜卑贵族与汉族普通民众的矛盾B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C是汉族地主与鲜卑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D既有鲜卑贵族与各族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有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15北魏太和八年(484 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 ”这反映了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旧势力阻碍改
6、革的顺利进行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1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诀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17 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B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D上
7、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18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19美国新政时期农业部长华莱士曾指出:“王安石在 1068 年的重大困难之下所遭遇的问题,与罗斯福总统在 1933 年,虽然时代悬殊,几乎完全相同,而其所采办法,也非常相似。”王安石变法中,通过贷款缓解农民困境的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2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 “取熙宁成法施行之” 。梁启超则认为
8、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4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1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青苗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22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
9、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23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整顿太学 将兵法A B C D2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包括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A B C D25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26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C有利于资
10、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27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建立新教,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下列属于新教的有天主教 路德派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A B C D28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A激起德意志各阶层民众的强烈愤慨 B表现了宗教改革的保守性- 5 -C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的特权 D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29英国的清教运动的出现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宗教派别的影响A路德教派 B法国胡格诺派 C加尔文派 D罗马天主教会30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A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 B建立民主色彩的教会C简化复杂的宗教仪式 D清
11、除教会的封建势力31俄国 1861 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C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32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 的事情。 ”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33下列有关“二一九法令”局限性的表述,正确的是A没有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 B没有满足农民
12、的土地要求C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D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资金34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1856 年,俄国外交大 臣说:“俄国不生气,它在积聚力量。”俄国“积聚力量”的焦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引进机器生产 C镇压农民起 义 D发展军事工业3519 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 ”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奴制在 19 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19 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19 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6 -36关于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
13、响,表述错误的是A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B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体制转变C加快了军队近代化,满足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D逐步消除了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势力371901 年1906 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 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 107%,美国的占 67%。在 573 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 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 21%,应用科学占 1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B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C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D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38 海
14、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产物,但是到甲午战争前在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引起反响;但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 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知识界畅销的读物。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表明A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只关注科举考试,不关注社会变化B日本民众在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了解远远超过中国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内敛”的思维方式抵制外来知识39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A B C D40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
15、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 人企业经营二、材料分析题41 (10 分)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 ,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 , “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钱时大量支- 7 -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16、。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材料二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 “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 “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 ,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 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材料三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 ,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李定一
17、中华史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初衷和实际成效。为什么说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违背了其政策初衷?(2)据材料二、三,分析王安石变法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在历史上影响都是深远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
18、,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 8 -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
19、族融合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43商鞅变法对古代中国影响很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体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 359年和公元前 350 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 , “除井田,民得买卖” 。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材料二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
20、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关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9 -4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 ,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全集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2)简述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3)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
22、历史上的改革?林虑中学 2017 级高二下学期 3 月月考历史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梭伦改革中的财产四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财产四等级按一年农产品收入的总量把公民分为 4 个等级(按年收入的的谷物等产品的数量分别列为500 斗、300 斗、200 斗和 200 斗以下四级) ,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第四等级的公民不能担任公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故选 D。A 项,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项,第二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除司库(即财政官,一种执政官)以外的高级官职;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项,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B【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林州 一中 分校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月月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