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中国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而言,以字定辈者,都将这些辈份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份。你认为这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A. 等级观念B. 宗法观念C. 法治观念D. 辈份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取名时讲究“以字定辈” ,强调辈分的作用,是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结果,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调整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故 B 项正确。等级观念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按照血统、社会地位及社会成就的高低等标准,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与材料
2、不符,A 项错误。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辈份观念是指同宗族之间的辈分关系,一般是晚辈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等,与材料不符,D 项错误。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 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 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详解】 淮
3、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 2 -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 ,故 A 错误;年代久远不是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的主要原因,与“最能说明”不符,故 B 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因此,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故 C 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 ,故 D 错误。3.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
4、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不在于制度,主要是人的问题,A 错误。材料说明七国之乱是诸侯叛国,没有郡叛乱的,不是分析七国之乱原因,故 B 错误。秦朝制度作用明显,材料显然是说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正确。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D错误。4.“先秦时期政治权力对平民也是绝缘的,而汉代此制度的实行则促进了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和公民社会的发育。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A. 郡县制B. 宰相制C. 察举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
5、】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自然权力与平民无关,而汉代开始实行依照才能与品德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平民可以凭借才德一样可以当官,因而促进了政治权力向公共领域的释放,故 C 项正确。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皆为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 A、D,宰相制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B。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3 -A.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D. 阻隔
6、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A 项正确;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 B 项排除;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C 项排除;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此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 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B
7、.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 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D.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元朝只发生三次叛乱,说明大多数情况下,地方都比较安定,故 D 正确;题干中“终元一代,行省发生三次叛乱” ,次数少,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很严密,故 A 错误;材料中的三次叛乱,都是“皇位空虚之际” ,即叛乱与争夺皇位有关,而非割据,故 B 错误;题干中“皇位空虚”导致叛乱,而非行省引发皇族内部纷争,故 C 错误。7.吴晗指出, “从中书省综掌政权一变而为由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封建专制政权从此更加集中,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由此,他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8、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 ”文中的“他”指的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明太祖- 4 -D. 雍正帝【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和“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等结论看,材料反映的是吴晗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评述,因此文中的“他”指的是明太祖,故 C 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A 项排除;BD 项不符合“皇帝亲自管理庶政” ,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和“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
9、” 。8.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此机构的设置A.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C. 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髙行政机关D.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A 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 B 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
10、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 C、D 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结合军机处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9.1881 年年初,英国内阁大臣们对维多利亚女王说:“君主只能按内阁大臣们的意愿致辞。因为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由此可见女王已经A. 毫无作用B. 统而不治C. 掌控议会D. 腐败无能- 5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为虚君,无实权,统而不治,故 B 项正确,排除 C 项。A 项,君主为国家元首,不能说是毫无作用,故排除。D 项与材
11、料信息无关,故排除。10.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其中,某项法令的最大得益者是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和乡绅阶级,而中下阶层和工人阶级仍然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与该法令直接相关的是A. “光荣革命”胜利B. 权利法案颁布C. 责任内阁制形成D. 1832 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工人阶级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展开,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光荣革命”发生在 1688 年, 权利法案颁布是在 1689 年,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 1721 年,这些事件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故可直接排除 ABC。11.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拥有提
12、名高官、否决国会的立法与统帅军队等大权,但同时美国总统又受到国会与联邦法院的制约,这说明了美国总统A. 像英国君主一样,没有实权B. 不能代表美国政府行使外交权C. 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相对性D. 对国会与联邦法院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大权,也规定了总统权力受到国会与联邦法院的制约,这说明了美国总统的权力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故 C 项正确;美国总统拥有实际权力,故 A 项错误;美国总统有权代表美国同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和缔结行政协定等,故 B 项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故 D 项错误。12.某中学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问:下列哪些成员是由选民直
13、接选举产生的?你认为- 6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英国下院议员美国众议院议员英国内阁成员美国总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和美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下院议员和美国众议院议员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正确,B 项符合题意。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国王任命;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带或的 A、C、D 三项。故选 B。13.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14、 支持英国对中国发动正义的战争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的“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可见英国的格雷斯顿认识到鸦片战争使非正义的,没有为战争做辩护。故 AB 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英国的格雷斯顿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故 D 错误;从材料的“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可见英国的格雷斯顿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故 C 正确,故选 C。14.据晚清史记载,1843 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
15、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 7 -上升,并于 1853 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 赔款 2100 万银元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答案】C【解析】【详解】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为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逐步上升并超过广州。故 C 项正确;赔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故排除 BD 两项。15.下图的情景是近代中国遭受某次战争带来的后
16、果,下列观点符合这次战争的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清朝统治的斗争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列强对华掀起瓜分领土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1895 年马关条约- 8 -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故第项正确。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
17、全确立是在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故错误。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货品倾销地和原料地,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错误。项,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阶级矛盾、中外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错误。项列强对中国侵略是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综上,第项正确项均错误,故根据题意,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6.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 “很多
18、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和议” “赔款”相关的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内容“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 、 “ 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可知这次战争的赔款是中国的财力所无法承受的,导致的结果是对满清政府失望转而革命,由此判断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7.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 1851 年和 1
19、911 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A. - 9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两块浮雕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项,两者都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项,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的领导下进行的武装斗争,但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农民阶级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项,太平天国曾定都南京,辛亥革命也曾在南京成立临时国民政府,与题意相符,故正确。项,太平天国后期颁布资政新篇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
20、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与题意相符,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根据题意,故选 B。选项 ACD 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8.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军事行动的路线图。这次军事行动A. 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扫清障碍B. 因孤军深入而导致全军覆没C.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势力D.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图片出现的是从南向北进攻的趋势,因此可以排除 D 选项。结合具体地点:天津等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北伐的内容,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不是太平军北伐的意义;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北伐战争。- 10 -点睛:回答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21、需要我们能够从图片中找寻出关键线索。从材料中看当时北京还称为京师,所以还是清朝时期,可以排除 C、D 选项。再结合进军路线可以确定为太平天国运动,由此选出正确选项。19.“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这一材料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到的,而是清朝自身的腐朽统治导致其灭亡
22、,可知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 C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是肯定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否定,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是强调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排除 B。十三省份独立而非全国所有省份独立,排除 D。20.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这里“补课” “起点”的含义分别是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D. 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与之前的民主革命相比,五
23、四运动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这是对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开始。由于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所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故本题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21.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画船千载- 11 -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 红军长征的胜利C. 抗日战争的胜利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南湖水“画
24、船“新天地“等可以看出,这首诗纪念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年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进行。故选A。BCD 三项均与材料信息“南湖” 、 “画船”无关。考点:中共成立点评: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只是在召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威胁,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2.1923 年陈独秀指出,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宜有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 ,要“联合小资产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如东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