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正阳高中 20182019 学年上期三年级第四次素质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故 D 项错误,但符合题意。ABC 三项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排除。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史载,微子是殷商后裔,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封微子启到商族的发祥地商丘,封国号为宋,爵位为公,成王特准其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附属国的界限B. 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封微子启到商族的发祥地商丘,封国号为宋”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西周政权,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
3、A 项排除;BC 项包含在 D 项之中,排除。【点睛】 “封微子启到商族的发祥地商丘,封国号为宋”是解题的关键。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 ;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 2 -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 便于发布命令B. 增强皇帝的神圣感C. 便于控制兵权D. 否定周王的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只有皇帝一人称“朕” ;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增强皇帝的神圣感,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故 B正确。便于发布命令,不是本质,故 A 排除。便于控制兵权,也不属于本质,故
4、C 排除。否定周王的权威,与材料无关,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4.中国古代尽管十分注意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但政治腐败黑暗的现象并不少见。下列成语中,哪一条最能贴切地反映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A. 鞍前马后B. 为虎作伥C. 狐假虎威D. 爱屋及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属于宦官打着皇帝的旗号,借助皇帝的权威,属于狐假虎威,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宦官专权不是宦官鞍前马后,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宦官专权也不是为虎作伥,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宦官专权并不是爱屋及乌,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5、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宦官专权的核心含义宦官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借助皇帝的权威。5.“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 ”这则材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三省分权,相互制衡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3 -【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阁臣不得与闻”等信息说明阁臣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说明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宰相此时已经不存在,所以 A、C 两项不符合题意。B 项属于唐朝的中央制度,也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 项。6.史皮尔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
6、国与美国 (1870 年)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古代中国社会没有世袭等级B. 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门第C. 科举制是较为公开的选官制度D. 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对“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 “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由此可知其体现了公开、公
7、平、公正的原则,联系已学知识可判断材料主要阐述的是科举制,因此 C 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ABC 三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先秦世袭选官、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概念,分析归纳选官制度演变历程、特点及规律性认识;从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等热点角度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7.“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
8、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4 -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亲耕”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耕”为天下农民作出榜样,鼓励农民勤于农业,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 C;AB 两项与农业生产无关,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所以 D 项的说法也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8.富豪所从
9、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汉代A.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铁制工具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已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在许多地区有大量的铁器出土,在这些出土的铁器当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这些都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炼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起初的自然通风
10、到人力皮囊鼓风再到畜力鼓风。东汉初,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铁犁牛耕,到了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而题干“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富豪炼铁业最多” ,由此得出答案选D。中国古代从商鞅变法以来,历代都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 A 与史实不符,不能选;汉代实行的盐铁官营,因此不可能鼓励私人铸铁,所以 B 是错误的;材料并没有提到政治环境,因此也不能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铁制工具广泛使用9.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
11、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 5 -A. 坊市界限被打破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 对外贸易的繁荣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答案】C【解析】“(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 “富者资累巨万”说明外国商人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体现出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唐朝时期,故 B 项错误;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故 D 项错误。10.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A. 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
12、B. 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富裕的人开始从服饰上改变自己, “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体现出消费奢靡的社会风气,故 A 项正确;只是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不代表普遍性,故 B 项错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故 D 项错误。11.希腊文的“公民” (Polites)一词由城邦(Polis)一词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古希腊城邦不允许公民只顾私人事务,不顾城邦。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城邦整体利
13、益高于一切B. 抑制公民的权利意识C. 保障民主作为最终目标D. 法律维护所有人利益【答案】A【解析】- 6 -由材料“古希腊城邦不允许公民只顾私人事务,不顾城邦”说明城邦整体利益高于切,故选A;古希腊公民由强烈的公民意识,排除 B;材料揭示的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说明保障民主作为最终目标,排除 C;在古希腊,并非所有人是公民,法律只保护公民利益,排除 D。12.“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 雅典城邦形成时期B. 梭伦执政时期C.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14、为保证贫困的公民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 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在此之前,雅典的公职人员没有薪金,一般民众根本没有经济 条件担任公职。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13.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 4 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A.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B. 法律体系逐渐完备C. 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从材料“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 “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
15、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中可以看出, “公共犯罪行为”不断增加新内容,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这也体现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故 A 项排除;材料只强调了“公共犯罪行为”的增加,没有体现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应用的灵活,故 BC 项排除。- 7 -14.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 50 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 上层建筑变革提
16、上历史日程【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真正的变化是从 1894 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 ,说明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彻底破碎,从侧面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随后兴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表明上层建筑的改革逐渐提上日程,故 D 项正确。AC 项包含在 D 项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 B 项错误。15.“烽火弥空世路殊,义旗高举过征途,冲天烈焰推皇统,环地洪涛卷孽孤。五色旌挥群岳舞,九州情动万民呼。共和大业从兹始,百载风云入画图。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国民革命【答案】C【
17、解析】材料中的“五色旌挥群岳舞” ,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五色旗;“共和大业从兹始”指的是民主共和政府的建立,故本题选 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16.1945 年 8 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有效期为 30 年。1950 年 2 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表明A. 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B. 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C. 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D. 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8 -【答案】A【解析】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
18、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新中国政府愿意在新的基础上与外国重新订约,这表明新中国努力建设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故 A 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美苏冷战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 B 项错误;国家外交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故 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故 D 项排除。17.1872-1890 年间,我国洋纱进口量增长 20.6 倍,同一时期的洋布进口量增长 27%。这反映了此时A. 洋布的质量较差市场销售不畅B. 民族机器织布业发展迅速洋紗需求增多C. 传统织布业仍有一定的竞争力D.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众抵制洋布的倾销【答案】C【解析】相比较于传统织布,
19、洋布价廉物美,排除 A;材料没有民族机器织布业的信息,排除 B;实业救国思潮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D;材料表明“洋纱进口量增长 20.6 倍,同一时期的洋布进口量增长 27%”,说明传统织布业仍有一定的竞争力,故选 C。18.1948 年 8 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 ”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 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开始大肆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为此出现民众抢购货物
20、的风潮,故 B 项正确;此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已经结束,故 A 项错误;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故 C 项错误;国民党发动内战促使经济恶化不符合材料中直接原因,故 D 项错误。- 9 -19.“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 156 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 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A. 有利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B. 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C.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故 C 项正确;国民经
21、济恢复的完成是在 1952 年底,一五计划开始于 1953 年,故 A 项错误;后来苏联专家都撤走,没有造成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故 B 项错误;建国第一年,中国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故 D 项错误。20.1984 年 11 月 4 日, 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 11 月 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 ”这一政策A. 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 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 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D. 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深圳在某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驻马店市 正阳 高中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四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