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周口中英文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上期高三第三次月考高三历史第 I 卷(选择题 60 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 ,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政治的这一特点A. 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 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C. 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 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朝代变更不以王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疆域控制范围的变化为标准,而以家族的血缘继承与否为标准,这念 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
2、D 项正确;A 项中的创新材料没体现;B 项错误,夏朝不是封建王权;C 项与题干无关,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2.下面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数据整理自太渐水利技术史) 。这说明古代太湖地区A. 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明显B. 农耕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C. 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D. 农耕开发的难度十分艰巨- 2 -【答案】B【解析】【详解】图表中主要反映了自东晋到清代以来太湖地区水旱灾害爆发的次数,水旱灾害的次数不能说明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故排除 A 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所以自北宋以后水旱灾害的次数明
3、显增多,说明农耕的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故选 B 项;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次数的增加是农业过度开发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排除 C 项;是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导致灾害增加,而不是农耕开发的难度艰巨,故排除 D 项。【点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农耕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不是由于自然环境问题影响了农业发展。3.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 ”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A. 唐朝设立三省B. 宋朝设参知
4、政事C. 明朝设置内阁D. 清朝设置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有利于集思广益。因此 A 符合题意。B 不对,是为了分割宰相行政权;CD 不对,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没有实权,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名师点睛】在唐朝,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
5、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1855 年开始,太平天国“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父”的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 3 -商各力其业的政策。导致变化的原因是A. 清政府取得军事优势B. 列强侵华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 太平天国的物资缺乏D. 洪秀全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圣库制度逐渐转变为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的政策。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无法满足产品分配需要。故选 C。结合所学,当时太平天国处于军事上的攻势,所以 A 错。列强侵华使得自然经济
6、逐步解体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排除 B。D 不符合事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圣库制度5.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运动,两大事件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演进。这一演进主要表现在A. 文明;从专制到民主B. 风俗:从落后到进步C. 革命:从暴力到合法D. 思想:从保守到激进【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五四运动反对了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都体现了文明从专制到民主的演进,故选 A 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之一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社会的风俗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近代化,五四运动没能体现风俗的进步,故排除 B 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人民反帝爱国
7、运动,不是社会革命,故排除 C 项;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不属于保守思想,故排除 D 项。【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即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6.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 4 -A. 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 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 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 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
8、俗变迁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 。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而辫子作为清王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推动剪辫子是反封建的一种表现,且流行戴帽子是社会自发而行的,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故 A 项错误;中国和西方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与西方近代文明相关的内容,流行戴帽子不能说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故 B 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 C 项正确;起初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流行戴帽子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直
9、接关系,故 D 项错误。7.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提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专门技能出专门技能”的口号,要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该宣言的发表表明A. 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B. 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C. 中共放弃八七会议决策D. 中共欲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长征是从 1934年到 1936 年,器件的 1935 年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中共发表宣言,即材料中“长征期间,中共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宣言要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
10、这直接表明中共的革命策略发生改变,故选 D。结合所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但是在长征结束后,排除 A。革命统一战线是针对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所以排除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八一宣言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 ,提出“以空间换时间” , “一心一德”- 5 -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 。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 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 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 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 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1、考查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意在强调国民党中央的“持久战略”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而非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
12、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9.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在 1949 年 4 月 29 日官市:英国将致力于“中共当局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做将不会影响英国与国民党政府的现存关系。 ”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这表明A. 英国政府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B. 中方方针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这是英国支持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D. 中国坚决反对与殖民主义国家建交【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致力于和“中共当局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做将不会影响英国与国民党
13、政府的现存关系”说明英国政府在极力维护在华利益,故选 A 项;中共表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 6 -卖国条约属于另起炉灶,而非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排除 B 项;英国政府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而非是支持国民政府的缓兵之计,故排除 C 项;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卖国条约,是为了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不是不与殖民主义国家建交,故排除 D 项。10.1953 年 6 月 5 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其意在说明A.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B. “冷战”并不影响不同
14、制度国家间的交往C. 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D. 外交工作在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53 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故 B 正确。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基本符合国情,故 A 错误。当时外交工作没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处于冷战时期,故 C 错误。当时的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没有取得重大的影响,故 D 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11.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家庭
15、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就其形成时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 农民是否自愿B. 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C. 是否面向市场D. 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后,农村仍然是以公有- 7 -制为主体,没有改变农村的所有制结构,而是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指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土地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所以应选 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农村
16、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12.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 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它”是指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答案】D【解析】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 D。A项错误,当时是在 50 年代初期,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B 项错误,
17、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C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任务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不是迈向共产主义。 ;【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13.1955 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进B. 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D.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答
18、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一五”计划特点的把握。依据材料中“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可知, “一五”计划不仅发展生产力,- 8 -还要变革生产关系,因此 D 项符合题意。A 项只是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此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C 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选 D。【名师点睛】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 1956 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
19、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14.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新政府 24 个部长中的 11 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 , “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A. 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确立B. 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 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 新中国诞生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能力【答案】C【解析】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新政府刚成立时期的情况。A 项错误,人大制度是在 1954 年确立,1954年召开了
2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纷纷成立的;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场景,体现了政协制度已经成立;D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5.1956 年 4 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A. 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B. 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C. 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D. 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答案】B【解析】试
21、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6 年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 9 -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因此选 D。ABC 都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16.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
22、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 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观看戏剧公演的都是雅典公民,所以是强化了雅典公民人人平等的原则,而非是所有人人人平等,故排除 A 项;题意主要反映了戏剧公演对雅典公民集体意识的培养,不是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故排除 B 项;雅典戏剧公演并不是扩大雅典公民的范围,所以不是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排除 C 项;根据“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
23、紧密的联系”可知戏剧公演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故选 D 项。17.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A. 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缺陷B. 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 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 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答案】C【解析】- 10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发起来的自救运动,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给与资金保障, 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洋务运动没有 通过本国金融体
24、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近代化的手段募集社会资金,说明晚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故 C 项正确;中体西用说的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立足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 (不出触动封建根基的基础上) , 学习西方的器物, 但是与材料并无相关, 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18.19 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率。1912 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 1.6 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 5500 万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B. 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 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D. 近代经济逐渐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周口 中英文 学校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