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课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业本(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课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业本(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1课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业本(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课时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不必考虑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C.对母本去雄,授予父本的花粉D.显性亲本作为父本,隐性亲本作为母本2018黑龙江大庆月考 黄色圆粒(YyRr)豌豆自交,那么 YyRr 产生的雌配子种类数、后代表现型种类数、基因型种类数分别为多少 ( )A.4、2、9 B.2、2、2C.4、4、2 D.4、4、9牵牛花的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纯种的普通叶白色种子和枫形叶黑色种子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 F1全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 1自交得到 F2,结果符合基因
2、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 F2的描述错误的是 ( )A.F2中有 9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 B.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 31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约占 3/8D.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的基因型有 4 种在 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 4 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F1产生了 4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C.F1的雌、雄配子自由组合D.必须有足量的 F2个体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表明,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小明想重复孟德尔的实验,他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P 1)与纯种
3、绿色皱粒豌豆(P 2)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 F2,F2的性状如图 1-2-1 所示。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错误的是 ( )2图 1-2-1A.都是皱粒B.都是黄色C. 的基因型与 P2相同D. 的表现型都是黄色皱粒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 1111 比例关系的是 ( )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杂种产生的配子类型的比例 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 B.C. D.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两室对一室为显性。育种者用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重组表现型个体数占子二代总数的 ( )A.7/8 或 5/
4、8 B.9/16 或 5/16C.3/8 或 5/8 D.3/8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B.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两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C.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D.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基因型为 YyRr 的个体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产生的配子是 ( )A.YR B.yR C.Yr D.Yy2017河北武安三中期中 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若 n 代表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对3数,则 2n代表 ( )F 1
5、形成 F2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 F 2的表现型种类 F 2的基因型种类 F 1形成的配子种类数A. B.C. 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带有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等位基因的组合 两亲本间的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组合A. B.C. D.2017山东曲阜师大附中月考 豌豆子叶的黄色(Y)、种子的圆粒(R)均为显性。两亲本豌豆杂交所得 F1的表现型如图 1-2-2 所示。则 F1豌豆的基因型比例为 ( )图 1-2-2A.3121 B.2211C.3131 D.121121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完全显性),下列杂交组合的后代会出现 3311 分离比的
6、是 ( )A.EeFfEeFf B.EeFfeeFfC.EeffeeFf D.EeFfEeFF2017山西师大附中月考 基因型为 Yy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个体自交,后代中至少有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的概率是 ( )A.4/16 B.5/16C.7/16 D.9/16如果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22,并且也知道上述结果是按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那么亲本的基因型是 ( )4A.YYRRYYRr B.YYRrYyRrC.YyRrYyRr D.YyRRYyRr豌豆豆荚的绿色(G)对黄色(g)为显性,花腋生(H)对顶生(h)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
7、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杂交组合中,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的是 ( )A.GGhh 和 ggHHB.GgHh 和 GGHH C.GGHh 和 gghhD.GgHH 和 GGHh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表现为小花瓣,基因型为 aa 的植株表现为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 控制,基因型为 RR 和 Rr 的花瓣是红色,基因型为 rr 的花瓣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 AaRr 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子代共有 9 种基因型B.子代共有 4 种表现型C.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
8、aRr 所占的比例约为 1/3D.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约占 1/4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遗传因子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提供以下 4 种纯合亲本:亲本 性状甲乙丙丁非糯性 抗病 花粉粒长形非糯性 不抗病 花粉粒圆形糯性 抗病 花粉粒圆形糯性 不抗病 花粉粒长5形请回答:(1)若要采用花粉形状鉴定法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则可选择亲本甲与亲本 杂交。(2)利用提供的亲本进行杂交,F 2能出现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植株的亲本组合有 ,其中 F2出现非
9、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植株比例最高的亲本组合是 ,在该组合产生的 F2的表现型为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的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 和 a,B 和 b)控制,A 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 和 Aa 的效应相同),该色素颜色随液泡中细胞液 pH 降低而变浅。另一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表现型 粉色 红色 白色(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 (2)为了探究两对基因(A 和 a,B 和 b)是
10、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选用了 AaBb粉色植株进行自交实验。实验步骤:第一步:粉色植株(AaBb)自交;第二步: 。 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 ,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如果通过实验确认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粉色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6第 2 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 1 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 1课时 减数分裂的过程1.C 解析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但也可能不同,如 X 和 Y 这对性染色体,B 项正确。形态
11、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 项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作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 项正确。2.C 解析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不会形成四分体,A 项正确。交叉互换是指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B 项正确。每个四分体包含 1 对同源染色体、2 条染色体、4 个 DNA 分子,C 项错误。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 项正确。3.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
1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着丝点不分裂,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核膜重新出现,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因此,分裂过程的正确排序是。74.A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5.D 解析 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正确;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 4 个精子,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发生联会现象,错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出现四分体,错误。6.B 解析 由题图可知,1 号和 2
13、 号染色体、3 号和 4 号染色体分别为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错误,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错误,正确;在该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相同,错误。故选择 B 项。7.C 解析 题图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 6 条染色体(3 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此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 3 个四分体;初级卵母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 6 条;初级卵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 2 个 DNA 分子,即初级卵
14、母细胞中核 DNA分子数为 62=12(个)。8.B 解析 图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故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 项错误;图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根据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此细胞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B 项正确;图丙细胞质出现不均等分裂,可推断此动物为雌性,然后根据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知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C 项错误;图丙中 M、m 所在染色体在着丝点分裂之前是姐妹染色单体,D 项错误。9.B 解析 A 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 项错误。B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存在
15、于雄性动物睾丸内,属于次级精母细胞,B 项正确。C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存在于雄性动物睾丸内,属于初级精母细胞,C 项错误。D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 项错误。10.B 解析 卵子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图中 bc 过程进行 DNA 的复制,但由于着丝点的数目并没有增加,因此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ce 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 cd 过程同源染色体可能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仍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的细胞质进行的是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ce 过程中每条染色
16、体上都有染色单体,因此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数量不变,但是到了 ef 过程由于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数量也减为原来的一半。11.D 解析 某动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 4 个四分体,说明其体细胞中含8有 8 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单体数为 0,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8,染色单体数为 0,DNA 分子数为 8。12.C 解析 交叉互换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一部分片段,即一条染色体上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互换,另一条没有发生片段互换。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移向两极
17、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大部分相同,小部分不同。由题图可知,和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和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13.D 解析 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 项正确。由于花药中精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细胞数量,所以用桃花的雄蕊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 项正确。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所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 项错误。14.A 解析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内有 8 条染色体,说明有 4
18、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理论上可能产生的精子种类为24=16(种),但在实际情况下,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 2 种、4 个精子。15.(1)染色单体 甲 乙 DNA 复制 丙乙 和 (2)解析 (1)由图柱状图观察发现、中 b 只存在于、,在、消失,说明它应该是染色单体,根据数量变化可知 a 表示染色体,c 表示 DNA 分子。图中观察染色体行为,根据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和是否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可知甲为有丝分裂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图甲精细胞和图乙中是由同一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其中染
19、色体的一点差异是发生交叉互换形成的。16.(1)乙 雌性 4(2)甲、乙 乙、丙(3)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4)c 、甲(5)AA aaBBbb解析 (1)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并且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则该动物为雌性。该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该动物能够产生 4 种卵细胞。(2)由图分析可知,图中9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乙,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 DNA 数=122 的细胞是乙、丙。(3)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图中丙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4)由图分析可知,图的 a、b、c 中表示核 DN
20、A 数量变化的是 c。细胞分裂中 A 和 A 分开可能对应图中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对应图中甲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5)该动物一卵原细胞基因型为 AaBb,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 aBb 的卵细胞,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B、b 所在的染色体移向一极,A 所在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AA 和 aaBBbb。第 2课时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及受精作用1.A 解析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方,A 项错误。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双方
21、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B 项正确。染色体属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C 项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使精子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D 项正确。2.C 解析 细胞分裂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所含 DNA 数目随分裂过程所发生的变化规律:间期染色体复制,使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加倍;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使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减半。图中曲线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A、B 项错误。cd 对应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减半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
22、裂导致的,发生于后期开始时,C 项正确,D 项错误。3.A 解析 图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图乙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丙是初级精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细胞若是次级精母细胞,则是丙(初级精母细胞)的子细胞,A 项正确。乙、丙细胞可来自同一个体,B 项错误。丙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甲、乙细胞不含,C 项错误。乙、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甲不含,D 项错误。4.A 解析 d 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时期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 项正确。b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该时期结束时,细胞数目加倍,B 项错误。c 过程中发生受精作用,该时期
23、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C 项错误。a 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时期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D 项错误。5.C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 2 个 DNA 分子,并且不发生细胞膜缢缩,故 A项错误;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也有 2 个DNA 分子,故 B 项错误;据题意可知,细胞膜开始缢缩,说明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10中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相等,说明着丝点已分裂,每一极有 5 条染色体,即无同源染色体,且该生物是二倍体动物,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故 C 项正确;DNA 分子复制发生在间期,间期的细胞膜不发生缢缩,
24、故 D 项错误。6.C 解析 有丝分裂间期核 DNA 复制,DNA 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A 项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 数目不加倍,B 项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C 项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D 项错误。7.D 解析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能使有性生殖后代表现多样性。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受精卵,从而使后代表现出多样性。受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生物 基因 染色体 课时 相对 性状 杂交 实验 作业本 答案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09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