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邵东创新学校 2019 届高考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春秋时期,南方的吴楚称王,而北方的齐晋仅称霸。周朝衰弱,自古相沿称王,北方诸侯既不反对,也未取而代之;齐桓、晋文等称霸,倒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在南方率先被根除B. 宗法制在北方根深蒂固C. 春秋时称霸均借天子名义D. 传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南方的吴楚称王,而北方的齐晋仅称霸” “齐桓、晋文等称霸” ,可以知道春秋时期周天子
2、地位衰微,礼崩乐坏局面出现,故 D 项符合题意。列国存在就表明分封制没有根除,A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 B。春秋争霸并不全借天子名义,C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2.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C.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2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综合材
3、料所述,马克思认为小农作为一个阶级却彼此缺乏联系,没有全国性的、政治性的组织,因此从形式上又不像是一个阶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小农阶级具有封闭性,专注于一家一户的生产,不关心国家政治,没有阶级意识。所以,马克思描述的现象是小农的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比较单薄的结果。故 B 项正确。马克思论述的是小农阶级的政治问题,并非分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故 A 项错误。马克思认为小农为不具备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并不是否认小农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故 C 项错误。马克思主要说明小农阶级的政治特征,并没有认为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故 D 项错误。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
4、,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民未能善主要是不符合上天的原则,王按照天意教化民众,故 D 正确;君权神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教化民众的作用,故 B 错误;材料没有论证“天人感应”思想,故 C 错误。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
5、制君主的暴政。4.贞观之治时期, 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法,同时,魏微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 3 -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 唐太宗有意塑选理想的君主政治 D. 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史书对于唐太宗污点和隋朝暴政进行描述,主要是想塑造理想君主模型,故 C 正确;史学也能反映出历史事实,故 A 错误;B 中完全否定说法错误;谏言政治一定程度能制约君主行为,故 D 错误。5.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
6、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仁宗认识到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检察官可以直言其失,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理性化色彩,故 B 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隋唐科举制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故 D 项错误。6.大清统一志外国有记载:“康熙十五年,察汉汗又遣使进贡
7、,表言俄罗斯僻处远方,不谙中华文义及奏疏礼仪,两次抒诚,致多缺失,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嘉庆年间有记载:“二十一年,英吉利国遣使入贡,赐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朝珠一盘,敕谕一道,以示怀柔” 。考察此类记叙,可知A. 闭关锁国的政策失效- 4 -B. 新航路的潮流不可阻挡C. 中外的交往时断时续D. 清朝不给外国对等待遇【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康熙、嘉庆年间对待俄、英态度倨傲,有天朝上国的体现,说明清政府不给他国来使以对等待遇,故 D 正确;材料无法说明闭关锁国的政策失效,故 A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新航路的潮流不可阻挡,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中外的交往时断时续
8、,故 C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敕谕一道,以示怀柔”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1860 年至 1862 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 年的 30 万增加到 1862 年的 50 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 30%40%的利润。一些贩卖鸦片的老牌洋行,也兼营房地产。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事件带来连锁反应B. 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C. 租界利于吸引列强资本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9、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860 年至 1862 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好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在江浙一带活动,受其影响,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导致上海租界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大量中国人口涌入外国租界,不能说明民族矛盾激化,故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租界吸引列强资本,故排除。D 项,人口涌入租界、租界房地产行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没有关系,且这一时期清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5 -8.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
10、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洋务运动期间” 、“采购大吃回扣” 、 “人力成本高”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 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带有一定片面性,另一方面,即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管理体制弊端的结果。从而可知,B 项正确。所以
11、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落后的封建官僚管理体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9.下表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 年申报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1898 年知新报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1906 年通学报- 6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1907 年外交报A. 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B. 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C. 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居于主
12、导D. 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答案】C【解析】A 项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华夷观念开始动摇的;B 项错误,早在维新思想传播时进化思想就传人中国了;由“夫今日泰西大局” “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可以看出当时国人看问题都是从国际角度分析的,体现国际观念逐渐居于主导,故选 C 项;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不选。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 专制传统和官
13、僚政治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临时约法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主要是因为民主政治受到了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故 B 项正确。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 A。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 C。当时的确存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但这不是宪法出现因人立法的原因,排除 D。- 7 -11.微历史:18401949 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义和团A. 极端排外情结B.
14、 盲目排斥洋货C. 滥杀无辜百姓D. 维护传统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可知,义和团盲目地排斥西方的工业文明成果,具有极端排外情结。故 A 项正确。滥杀无辜百姓和盲目排斥洋货未能全面体现材料所反映关于农民阶级盲目排外的本质特征,故 B、C 项排除。材料所述与维护传统社会无关,故 D 项排除。12.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A.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 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中数据
15、可知,银行数量北方在减少,南方在增加,1925 年至 1928 年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对峙,1928 年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是全国唯一合法政府,其政治中心在南京,故 C- 8 -项符合题意。A 项,世界经济危机与银行向南方发展的趋势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 项,全国经济 重心南移发生在宋代,故排除。D 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于 1937 年,时间不符,故排除。13.1942 年,蒋介石接见美军驻华司令史迪威时曾指出:“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担负责任;毫不存在任何权利和自私的观念。 ”材料暗示了A. 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B. 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C.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
16、国地位D. 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答案】A【解析】美国援助中国的主要目的控制亚洲,材料中“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说明蒋介石认识到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目的,故 A 项正确;抗战后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故 B 项错误;国际社会当时并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故 C 错误;材料中提及是对美国的认识,没有提及反法西斯义务,故 D 错误。14.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建立B. 和平改造所有制的指导方针正式确立C.
17、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信息可知,- 9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故 D 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刚刚起步,谈不上完善,故 A 项错误;1953 年三大改造已经开始,指导方针之前已经确立,故 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才完成,故 C 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 年宪法15.1980 年初,城镇里出现了各种小摊,如理
18、发摊、修鞋摊、磨刀摊、修自行车摊、卖饮料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或小商品摊等,有的地方只允许这类小摊在晚上营业。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向多元化发展 B. 各地人口自由流动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国家取消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材料中“1980”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卖饮料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或小商品摊”说明政府允许商业开放,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多元化模式发展,故 A 正确;B 中自由流动不符合实际;C 是 1984 年;当时仍然是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并没有取消统销政策,故 D 项错误。16.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
19、轮船、军阀B.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 20 世纪 80 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阀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时期,买办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文革时期,80 年代是不可能有 QQ 的,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 三毛流浪记均可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代符号- 10 -17.在雅典,较强的演讲能力是从政的必要条
20、件。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演讲者说的是什么主题,也不论辩护者为谁辩护,只要其端庄优雅,言辞华丽,都能打动在座的听众而大获其益。据此可知,演讲对当时的雅典而言A. 刺激民主政治发展B. 成为少数人的工具C. 扩充人文主义内涵D. 促进学术研究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雅典善于演讲者获得了很多有利可图的机会,说明演讲成为少数人的工具,故B 正确;演讲并不是刺激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原因,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演讲扩充人文主义内涵,故 C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演讲促进学术研究进步,故 D 错误。故选 B。18.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
21、让时“无法可依” 。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 “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答案】C【解析】因为早期罗马法没有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规定,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这充分说明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故 C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法律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规避法律,故 D 项错误。- 11 -19.下表为 19 世纪早期至 2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邵东县 创新 实验学校 2019 届高三 历史 五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