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1论述类阅读(含解析).doc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1论述类阅读(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1论述类阅读(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论述类阅读一、 【2019 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优秀通俗文艺可成经典李云雷前不久, 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年届 94 岁的金庸又一次引发关注。经过这么多年,金庸作品在赢得几代人捧读同时,在国外亦有众多读者,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对方兴未艾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艺来说,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启示。传统武侠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即使有长篇如水浒传 三侠五义等,某种程度上也是短篇故事的连缀,在结构上不是很讲究。但从近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注重布局、结构与线索,这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我们读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笑傲江湖 天龙八部
2、,会进入一个层峦叠嶂的武侠世界,其构思之精巧、线索之众多、布局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金庸不仅在形式上对武侠小说进行革新,也在小说主题上融入很多现代观念。传统武侠小说主题限于武侠精神、 “替天行道” 、江湖与庙堂等,但在金庸小说中出现现代个人观念(如郭靖的成长) 、现代爱情观念(如杨过小龙女之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如乔峰的家国意识) ,对于武侠精神,金庸也将之从个人武力、侠义拓展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做出新的理解与诠释。正是这种面对既有文学类型汲取所长,敢破敢立,其作品自成传统,在武侠小说史上奇峰突起。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虽然当下有不少
3、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 ,但他们或者一味架空历史、飘渺于九霄云外,或者打着虚构名义随意编造,恐怕不会为金庸所认同。与古龙的浪漫化叙述相比,金庸的小说更具现实感与历史感。无论是郭靖、杨过,还是乔峰、韦小宝,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们的身世遭际也更能牵动读者。金庸调动起历史,同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是在历史素材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江湖天地,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独属于他的武侠世界。可以说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间,金庸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这条艰难的道路,金庸将之走成了通向经典之路,他那厚重而轻盈、现实而浪漫的艺术世界不因时间流逝而褪
4、色。通俗文艺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契合或唤起人们的潜在欲求。人的欲求有高下之别,通俗文艺也有高下之别。武侠小说中不乏渲染暴力、血腥、色情之作,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者心中的精神向往,因而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金庸小说受到几代读者欢迎,这种欢迎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小说中的精神文化气质深深吸引并且滋养着读者。比如侠义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之一,金庸小说就彰显这种侠义精神,并将这一民族无意识以现代方式呈现出来,塑造出众多风采各异的大侠,成为读者雅俗共赏、心向往之的文学符号。这种对精神价值的高扬、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或许是金庸小说对当前通俗
5、文艺的最大启迪。金庸作品在不断地向今天的通俗文艺创作者昭示: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样可以成为经典。(选自人民日报2018724 第 23 版)17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218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19金庸的创作经验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案】17受到几代读者欢迎;英文版面向全球出版发行;被许多写作者尊奉、效法。18首先,明确“金 庸创作注重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的观点;接着,通过与网络作者、古龙的创作对比,论证金庸作品的历史真实感;最后,进一步论述金庸创造出了现实而浪漫的经典。19在武侠小说类型方面集大成:结构讲究,主题融入现代观念;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在历史素材基础上
6、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层次品位:高扬精神价值,追求文化意义。【解析】【17 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分析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题时注意斋大答题的区位,然后摘选文中的具体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条作答,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文章的第一、三段,第一段有对国内读者和对国外读者的影响直接表达,第三节“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 ”,即说明对创作者的影响。由此概括答案即可。 【18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此类题目答题时一般答出根本分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恩荣按什么方式组合到一起即可,文章的第三段,第 1 句明确金庸创
7、作注重历史;2-4 句论证金庸创作注重历史;5-7 句进一步论述,金庸的注重历史不是简单的拘泥于历史,而是锻造作品中的历史厚度,是融入了浪漫瑰丽想象的。共分三层,围绕金庸的创作和“历史”的关系论述。【19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金庸的创作经验,此类试题一般要立足全文,对文章划分层次,找到答题的角度,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答题要点,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文章主体部分 2-4 节。第三节有承上启下句“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 ,指向“类型”和“历史厚度” ,而第二节所谓的“类型”又重点分形式和主题两层面;第三节重点谈金庸创作对历
8、史的态度。第四节“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者心中的精神向往”指向了作品“文化层次品位” 。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二、 【2019 届江苏师大附属实验校高三 19 月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君 子 文 化钱念孙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尊崇的君子人
9、格。“君子”一词在西周时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3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 107 次,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 。关于“圣人” ,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反对,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关于“小人” ,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否定,比如,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己,小人
10、求诸人。 ”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轨迹的儒家 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探讨,
11、而是作为一种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7请简要概述第段的论述层次。18文章第段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9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答案】17首先,指出孔子用比较排除法让世人理解君子人格;然后,具体分析君子与圣人、小人的区别;最后,指出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应学的人格范式。 18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等问题;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注重日常应用的特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12、19培育具有文化教养的君子(或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君子) ;告诉人们君子人格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道理(或君子人格是可见可学可做的人格范式) ;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或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本题考查的是第三段的层次结构,考生可先划分句子内部层次,然后再概括句意,最后要运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连词来连接,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第三段的第一句为第一个层次,指出孔子用比较排除法让世人理解君子人格;二三四三句是第二层次,具体分析君子与圣人、小人的区别;最后一句是第三层次,指出君子人格是可
13、见可学应学的人格范式。【18 题详解】试题分析:从题干“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举例论证的4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本文列举了西方文化的例子,指出西方文化有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等问题,与儒学探寻社会人生形成对比,突出儒学注重日常应用的特点,增强论证说服力。点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散落在在全文,考生要逐段阅读筛选答题区间,然后
14、通过摘取关键词进行概括。题干问的是“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 ,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如:如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分点概括为:培育具有文化教养的君子;告诉人们君子人格是平凡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的道理;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三、 【2019 届江苏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交往见人品周国平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
15、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
16、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 ,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边都有了着落。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5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愤青” ,动辄对社会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就是其中典例。他们喜爱批判议论。可是他们可真正地了解中国社会隐藏的矛盾,知道中国社会的
17、脆弱?他们能不能想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他们对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能够脱离纸上谈兵,而真正提出像鲁迅一样可实施的方案吗?更重要的是,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为民众奋斗,可是他们本身有资格代表民众吗?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读鲁迅?16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17作者是如何看待“冷嘲”的?请简要分析。18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答案】16冷嘲的出发点
18、:出于对国民的爱而不是优越感;冷嘲的目的和针对性:是为了激励唤醒麻木的国民;冷嘲的现实基础:阅历丰富,博古通今。 17赞美鲁迅的深刻冷嘲;否定当代青年的批判评论式“冷嘲” ;冷嘲应立足现实,关注民生;深刻的冷嘲对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8研读鲁迅作品,深入了解把握鲁迅的精神内核;正确认识、把握鲁迅的冷嘲精神;深入社会、热爱生活,调动生活积累,用鲁迅作品理性映照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发扬鲁迅精神,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出“鲁迅冷嘲的深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核筛选文中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然后概
19、括。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五段,由“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 “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冷嘲的内在并非像表面一样全是冷漠和鄙视” ,可概括出冷嘲的出发点是对国民的爱而不是优越感;由“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可概括出冷嘲的目的和针对性;文中说“在这些的基础上,他才去冷嘲” ,这里的“这些基础”是指上文的“他一生阅历丰富,博古通今” ,据此可概括出冷嘲的现实基础。【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出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概括。由文章第四段“鲁迅式的冷嘲犀利入骨,讽刺极其
20、深刻、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 ,及第五段对鲁迅冷嘲的分析,可知作者对鲁迅的深刻冷嘲是赞美的;由第六段到第七段对当代青年人冷嘲的分析,及第八段“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可知作者对当代青年的批6判评论式冷嘲持否定态度;作者说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国民的爱,是为了唤醒民众,因而赞美鲁迅的冷嘲,否定当代青年人的冷嘲,是因为当代青年人不了解西方和自己的国家,不了解现实,不能代表民众,可见作者认为冷嘲应以现实为基础,应关注民生,深刻的冷嘲能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结合全文回答“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的问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也考查探
21、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因此本题解答时既要结合文本,又要结合现实来分析。文章第一段说“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 ”,第二段说“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 ,第四段说“如果没有抓住鲁迅冷嘲精神的内核,很容易走上歧途” ,据此可概括出研读鲁迅作品,应深入了解把握鲁迅的精神内核;第六段和第七段分析了当代社会青年人没有正确认识鲁迅的冷嘲精神,指出“这样的冷嘲越多,可能反而更加有害” ,据此可概括出应正确认识、把握鲁迅的冷嘲精神;文中说“鲁迅的冷嘲是出于对于国民痛彻的爱” ,鲁迅冷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他的冷嘲有丰富的现实基础,而当代青
22、年人的冷嘲没有现实基础,没有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爱,据此可概括出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调动生活积累。联系现实来看,鲁迅先生的作品反映现实,让人警醒,鲁迅精神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由此还可概括出用鲁迅作品理性映照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发扬鲁迅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等。【点睛】第 1 题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筛选提取,进行整合。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信息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根据要求提取要点进行整合。六、 【2019 届江苏海安高
23、中高三 12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朱鸿召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条理分明、文字整洁、声调铿锵、形象生动,一篇杂文如果做到了这四点,尽管,即便通篇不涉柔情美景,仍可当作美文来击节叹赏。逻辑的饱满张力,
24、只要加上一点感情和想象,同样能满足我们的美感。过秦论给我的兴奋,远非二三流的美文所及。 读孟尝君传寥寥九十个字,比香港报纸上最短的专栏杂文还要短,但是文气流转,逻辑圆满,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造成对比的张力:这种知性之美,绝不比感性之美逊色。庄子和孟子无意做散文家,在散文史上却举足轻重。散文的佳作不限于美文,不妨也向哲学、史学甚至科学著作里去探寻。例如布朗所编的现代散文7选里,便有眼球的奇观这样的科学妙品。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散文的读者、作者、编者,不妨看开些。(选自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有删改)17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18文章第四段提及的古代作品有何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2019 届高三 语文 名校 速递 解析 汇编 专题 11 论述 阅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