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兵车行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
2、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 、组诗“三吏” 、 “三别” 。2.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
3、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2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诵读指导讲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 “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
4、”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 “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 “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二、讨论释疑(一)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
5、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点行频” (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分析诗歌的第一段1.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
6、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3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明确: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仍守边的“行人”为例以及描写华山以东田园荒芜的景象证
7、明这一事实。由点到面。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2)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1) “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明确:“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 “租税从何出?”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
8、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的后果,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过。(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3.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明确: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点行频”为下面叙事的总纲。以下分成五层:(1)第二段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叙的
9、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死于边庭者极多。(2)第二段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3)第二段的最后两句用“况复”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 (4)第三段的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和“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 (5)最后四句道4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明确:前后呼应的地方(1)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 “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2)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
10、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提问: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第一问:用“君不闻” “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讲授: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 ,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 ,则所诉
11、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 “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可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三、成果展示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响水 中学 高中语文 第四 专题 兵车 教案 苏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选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