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1论述类阅读(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1论述类阅读(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01论述类阅读(含解析).doc(4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论述类阅读一、 【2019 届广东深圳罗湖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普遍认为汉语难学难教,语法尤其如此。因为难学难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口语”和“书面语”并进还是分开的争论;而对于语法之难,一方面是语法理论繁杂且分歧重重,令人莫衷一是;一方面是教学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本还只能凭经验。这都发人深思: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阅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似乎能破解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疑问。本书从古文文法中“辞”的角度说清了文言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进而论证了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为我们解构文言、读
2、懂古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更对汉语语法有了创造性认识。孟教授在书中回答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的问题。他阐述了古文“意内而言外”的概念。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要表达“意”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很多场景下,对话不仅要讲究吐字发音,更要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变化,来体现说话人的心态、逻辑意向、话外之音等等,这时,语言不仅要“以字显意” ,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 “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 ,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古文中这些“辞”大多是假借来的。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起到文章中虚之又虚的“托精神传语气”的作用。孟教授认为这都是先贤大儒们对汉字创造性的运用,使
3、语言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极丰富的文化承载力,既可微言大义,也可蔚为壮观。孟教授还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语言界的大师们就在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与印欧语系的“以音表意” 、文字符号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相比,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意”以形和声音形式的双重表达。汉语的文字和口语相对独立、也相互联系,汉字是字形直接表意,发音是隐而不显,从文字到思想不必经过声音环节,走的是视觉路线;而口语是以音表意,不必经过视觉环节。随着大一统文明的推进、文章的发达,口语又受到了文字的影响与制约。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汉字在初创之时起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形、音、义完美统一,是一个
4、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回答,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辞”的角度虽小却能让人理解文言与口语的区别,更能显现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B先贤创造性运用汉字主要体现于假借虚之又虚的“辞” ,赋予新意来“托精神传语气” 。C印欧语系的文字创制是为了高效反映语音、记录语言,文字附着于语言而产生意义。D汉语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文字和口语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与制约
5、的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书评首先交代了“汉文化热”却汉语难学难教的背景,引出写作这篇书评的目的。B文章倒数第二段把印欧语系与汉语规律作比较,直接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2C本文呈现总分评析思路结构,首先总评书的特点,然后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思路清晰。D本文贯通了孟教授书中的论点和自己的评析,这种写法增强了书评的学术性和思想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一般很讲究修“辞” ,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会讲究修“辞” 。B古文是“以字显意” 、 “加辞足意” ,那么,阅读古文就要重视“之乎者也”这类“辞” 。C既然汉语本身具有比较完善
6、的体系,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不难学难教的。D加强传统语言文字的研究,积极传播古代经典文学,这会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答案】1C2B3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7、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不难学难教的”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评论的目的在于表明汉语本身3是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难学难教的根源不是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故选 C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8、 、 “漏”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9、,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 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
10、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 【2019 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 11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 20 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
11、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
12、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4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
13、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 “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
14、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
15、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5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
16、个角度。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C李煜浪淘沙 “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D “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答案】1D2D3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三、 【2019 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大学的发展今天,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
17、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 10 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1978 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 30 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 发展论坛,有删改)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 ,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 ”
18、,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 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 须关注“利民” “富民” “裕民” ,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 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B “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信仰” 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C文中引用
19、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 “富民” “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 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D儒学即仁 八、 【2019 届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
20、,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 ,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追求“小中见大” ,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 、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
21、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 ,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7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
22、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 18 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23、。18 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 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 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人民日报2013 年 11 月 17
24、 日 12 版,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 ,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名校 速递 解析 汇编 01 专题 论述 阅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