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玉门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甘肃省玉门一中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鼙(p)鼓 钗擘(b) 澧(l)水 踟蹰(ch ch)B. 花钿(din) 马嵬(wi) 鲍(bo)照 衰鬓(bn)C. 衾(qn)被 眇眇(mio) 踯躅(zh zh) 鹧鸪(zh g)D. 凝睇(t) 薜(b)荔 踌躇(chu ch) 锦(jn)书【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音,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2、” 。D 项,凝睇(d) 。故选D项。【点睛】对于字音题,首先要有专项复习,在常见易错词语表中筛选自己易错、易混淆的词。另外,平时要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要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字形题归纳积累,分析研究,最好按字形题考查的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要仔细区别与识记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把握其字形。总之要勤于积累,将自己记不准、易混淆的词语整理在专项笔记本中,并且在以后的各种练习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笔记。2.从修辞的角度看,和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A.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B. 春风桃李花开日,
3、秋雨梧桐叶落时。C.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D.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2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解答时,要认真辨识每个选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归类。A 项, “入青云” “处处闻”夸张;B 项,对偶, “春风”对“秋雨” , “桃李花开”对“梧桐叶落” ;C 项“芙蓉如面柳如眉”和例句“心似金钿坚”一样,都是比喻;D 项, “山” ,顶真。故选 C项。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
4、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 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他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C. 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本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A 项,应是刘邦及诸侯在项羽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故选 A项。4.对下列例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例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 “后人”是秦
5、朝人以后的唐朝人。B. “后人”是指秦朝以后的人。C. “后人”是指唐朝以后的人。D. “后人”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本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句中意思相同,都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具体指唐朝统治者。故选 B项。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C. 苛政猛于虎也 D. 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B3【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
6、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本题主要考查介词“于”的用法,B 项中的“于”为介词,译为“到” 。其他三项均译为介词“比” 。故选 B项。【点睛】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 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倒影水中 B. 遂行泛彭蠡口C. 今为定江军 D.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答案
7、】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D 项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A 项,省略介词“于” ;B 项,省略“于” ;C 项,省略谓语。故选 D项。7.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直夜溃围南出 B.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C. 项王则夜起 D.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D 项, “西” ,名
8、词用作动词, “西进” 。A、B、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 项, “南” ,向南;B 项, “东” ,向东;C 项, “夜” ,在夜里。故选 D项。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视为止,行为迟 B. 虽然,每至于族C. 依乎天理,批大郤 D. 未尝见全牛也【答案】D4【解析】A项,“行为”在文中为两个词,“行”意为“动作”,“为”是介词,意为“由于,因为” ;今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 项,“虽然”在文中是两个词,“虽”意为“虽然”,“然”是代词,意为“这样” ;今义为转折连词。C 项,“天理”在文中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指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D
9、 项, “未尝”意为“不是” ,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9.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B. 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答案】D【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 。奔走呼号:奔走,奔跑。
10、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指引起人们的注意。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望文生义错。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出自孟子:“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后亦指迷途不知返,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回来”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今年副热带高压不仅控制南方地区的时间长,而且没有强有力的台风来与副热带高压相抗衡,这两种反常状况使得南方
11、很多地区出现了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B. 近来,一些地方屡屡传出党员领导干部在办公室设“镇邪兽” 、 “转运石” ,甚至请风水大师对办公室重新摆设或对办公楼周围作出调整,以换来好运保官员“不倒” ,引起舆论哗然。5C. 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江湖“大师”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应该用独立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去收复曾被“大师”们侵蚀的领地,在变动的时代给精神一个寄托。D. 重阳节上午,江西庐山西海风景区司马旅游码头发生了桥面塌陷事故,18 名游客擦伤或落水,当地旅游部门表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游客拥堵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选项 A,关联词位置不当, “不仅”应放在“今年”和“副热带高压”之
12、间,分句的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选项 B,成分残缺, “传出”缺少中心宾语,应在“不倒”后面加上“的新闻” ;选项 D结构混乱,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游客拥堵” “事故主要是游客拥堵所致”两个句式杂糅,导致结构混乱。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11.下列句子措辞得体的一项是A. 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B. 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C.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D.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答案】A【解析】B“赏识”用在上对下,C 应
13、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D 根据内容,应是对话该用口语语体,而“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12.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答案】A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
14、不相符的一项是” ,考查学生理解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能力。这样的试题出的很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意的理解。 这则故事主要的大意是苦思不得的情况下,由于偶然的事情而找到了答案。A项,重在说对事情的执着,与故事内容理趣不符。BCD 三项都是表达苦思苦求而不得的情况下,由于偶然的事情或者不经意的举动而找到了答案,符合故事表达的内容大意。故选A。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
15、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 ,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
16、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 ,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 ,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
17、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7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
18、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13. 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B. “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C. “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D. “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
19、汁原味的民族文化。14.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B. 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C. 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D. 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15.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20、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B. 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8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C. 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D. 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答案】13. C 14. D 15. A【解析】【13 题
21、详解】原文“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 ,且原文说“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而不是音乐、舞蹈。【14 题详解】说法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15 题详解】A “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错,文中“纳西姐妹组合”受欢迎可为证据;B “更胜一筹”误,原文没有把原生态民歌和美声、通俗比较,一决高低之意; C 原文“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且“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推断有误,原文纳西姐妹组合获得好评,实则有利于原生态发展。三、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
22、,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注】这首词为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16. 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 表现了庭院的深邃。B. “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髙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缥渺清幽的特点。C. 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 ,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9D. 上阕的第三句
23、和下阕的第三句遥相呼应,均通过对“谁”的质问,借梅花表达了词人的落寞之情。E. 这首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17. 本词除了运用设问的手法外,还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6. CD 17. 拟人。 “玉瘦檀轻无限恨” “浓香吹尽有谁知”两句中的“恨”“有谁知”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心态。衬托。用梅花的“瘦”衬托杏花的“肥”,视觉形象鲜明。借物抒情。本词主要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并借助梅花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闺怨之情。【解析】【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24、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项,错在“厌恶” ,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念丈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D 项,应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故选 C、D 项。【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的是表现手法,本词像词人的其他词作一样,通过借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统揽词人的诸多作品,多数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自己的闺怨之情,本词也基本属于这类作品。分析表现手法,主要应在用词、写景、抒情等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玉门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