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安平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实验部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60 分)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 ”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 抨击秦的专制暴政B. 否定中央集权制度C. 肯定秦的郡县制度D. 主张恢复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所说的含义是秦朝统一之后,废分封,行郡县,这是他做的有利的一面。因此作者是在
2、肯定郡县制,排除 D 选项,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秦国暴政;B 选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郡县和分封的优劣,没有提及整体的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所谓封建,应该为封土地、建诸侯。但我也感觉现在我们所说的封建和本义是错位的。现在的封建好像有传统的,和我们的民主自由相违背的东西。我们常说的还有封建家长制等等。 封建社会,意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封建这个字的由来,马克思主义史家基于法律的论点,认为它主要强调划分土地所有权。目前一般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做为对比。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
3、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2B.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 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 项不正确。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不正确。分封制
4、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题干结尾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 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 147 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 75 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 178 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 25 人,王子侯 201 人。这反映了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D.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削弱王国实力,加强
5、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削弱王国实力,不是削弱君主权力,A 错误。材料说明是削弱王侯势力,不是说明军事战争的结束,C 错误。材料中分封制遭到削弱,D 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功臣侯不断减少,王子侯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4.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 中朝内阁军机处B. 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3C. 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 中朝内阁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演变中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转变为国家正式政治机构的事例较多,结合备选项答案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B 项,A C 两项中中书门下省不是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而是宋代的最高行政机构,D 项中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贵族的联席会议,也不属于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的范畴。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央官制5.“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 ;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A. 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 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C. 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 谏官的职责是对君
7、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宰相的建议听取不听取在于皇帝,谏官的意见听不听在于宰相,皇帝的得道失道则要听取谏官的。三者之间相互制衡,谏言才能起到作用。谏官,是用来约束皇帝言行的,不是用来约束宰相的,D 符合题意。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A;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皇帝的权力不会受到宰相的制约,排除 B;题干提及的是谏议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排除 C。故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谏议6.据统计,19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广东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100 万元下降到 1600 万
8、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到 70 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 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4D. 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涉及的时间 40 年代下半期,即鸦片战争以后,所以排除 D 选项。B、C 选项说明不了问题的实质, 南京条约 , 天津条约等签订,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选 A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 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
9、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 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 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D. 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C。AB 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
10、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8.罗素在中国问题中写道:“白人则怀着三种动机到中国:作战、赚钱、使中国人皈依我们的宗教。 ”近代史上, “白人”依照“条约”实现第三种动机最早始于A. 鸦片战后5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要求的是外国人在中国获得传教特
11、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天津条约 ,所以B 正确,CDA 错误。9.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A. 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B.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D. 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 “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陈独秀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
12、意识,C 项正确。抗日救亡蓬勃兴起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与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不符,排除 A。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但材料没有涉及;而是强调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而是强调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 D。10.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句中处应填入A. 南京B. 上海C. 太原D. 武汉【答案】B6【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以达成共为首都及经济策
13、源地,可以看出是围绕着南京进行的会战,但我们知道南京地区并没有爆发大规模会战,排除 A;淞沪会战主要是为了拱卫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保证南京的安全,材料中的重要地区应该是上海,故选 B;太原在中国华北地区离南京首都太远,不可巩固首都,排除 C;武汉在南京的西面,起不到巩固首都的作用,排除 D。11.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A. 金田起义仓促举事B.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C. 定都天京后内部斗争D. 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 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土地思想,由于战争环
14、境导致无法实施,这是导致“贫民失望”的主要原因,B 正确。金田起义属于起义开始,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C 属于领导集团内部争斗,不符合材料主旨,D 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不符合材料“贫民失望”的信息。12.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
15、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昙花一现,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C 项;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 D 项。辛亥7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 A 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
16、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13.以下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反封建不彻底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 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与旧官僚妥协,让他们进入革命政权,反映出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占少数,除此外的立宪派与旧官僚投
17、机革命,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基础,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能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故 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4.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 武昌起义8B. 南昌起义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阅读材料,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可知,其中蕴含着明显的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意思,联系史实分析 A武昌
18、起义反清;B南昌起义反对国民党;D抗日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只有 C北伐战争既反帝又反封建。故此题应选 C 项。考点:国民大革命点评:关于国民大革命常考点有以下几个。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领导组织是革命统一战线;革命的主力是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15.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
19、!”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A. 城市中心道路B. 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C.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 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 、 “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 ”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 年毛泽东带领队伍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这反映了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城市中心道路是国民革命时期的路线,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共合作,故 B 项排除。16.1958 年之后,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直到91979 年相关法律才再次
20、明确规定票决方式。这表明我国A. 民主制度曲折发展B. 人大制度重新恢复C. 法律制度已经健全D. 依法治国理念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题干中“1958 年”使用“鼓掌”的方式表决,而直到“1979 年”才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反映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曲折,A符合题意;B 在题干中无反映,C“已经健全”的表述不合题意;D 与题意无关,故选 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曲折发展17.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
21、,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A.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政协的召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显然是指政协会议的民主气氛,符合题意的是 A 项,BCD 项不符合题意。18.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这表明我
22、国民主具有A. 广泛性B. 阶级性C. 绝对性D. 渐进性10【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 “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体现了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的阶级性,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的绝对性和渐进性,故 CD 项排除。【点睛】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 “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是关键信息。19.1986 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 “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 ,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
23、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 。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时间“1986 年” “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属于直接选举,只有 C 选项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建国初期确立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选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所以都不能选。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基层
24、民主选举制度20.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 1949 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 “相逢”最早应该在 20 世纪 80 年代C. “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11依据所学,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裂,所以两岸的分裂是内战遗留问题,A 项不符合题意,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排除 B;两岸分裂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排除 C;D 项说法过于绝对,台湾民进党是“台独势力” ,并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安平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卷 实验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