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34.doc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3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019012402134.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南康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大考语 文 试 卷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为 了 实 现 对 其 控 制 的 目 标 , 首 先 需 要 对 人 工 智 能 的 自 主 程 度 进 行 限 定 。 虽 然 人 工 智 能 发展 迅 速 , 但 人 类 智
2、 能 也 有 自 己 的 优 势 , 比 如 目 前 人 工 智 能 的 认 知 能 力 还 远 不 如 人 类 智 能 。 我们 可 以 充 分 发 挥 人 工 智 能 在 信 息 存 储 、 处 理 等 方 面 的 优 势 , 让 它 在 一 些 重 大 事 件 上 做 人 类 的高 级 智 囊 , 但 最 终 的 决 定 权 仍 在 人 类 。 比 如 , 当 我 们 把 人 工 智 能 应 用 于 军 事 领 域 时 , 我 们 可以 利 用 人 工 智 能 来 评 估 危 险 程 度 , 以 及 可 以 采 取 的 措 施 , 但 是 否 应 该 发 动 战 争 、 如 何 作 战
3、等重 大 决 策 , 还 是 需 要 掌 握 在 人 类 自 己 手 里 。 正 如 霍 金 斯 所 说 的 那 样 : “对 于 智 能 机 器 我 们 也 要谨 慎 , 不 要 太 过 于 依 赖 它 们 。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
4、到的。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2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
5、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人工智能安全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是否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以确保其 是安全可靠的工具。B. 人类智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是比不上人类的。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D. 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这也要求人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6、. 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B. 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C. 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D.对 于 人 工 智 能 安 全 问 题 , 文 章 先 明 确 态 度 , 接 着 从 多 方 面 进 行 分 析 , 提 出 了 解 决 问 题的 方 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B. 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
7、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C. 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3 -D. 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 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
8、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
9、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
10、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4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 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
11、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
12、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5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
13、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 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 分)- 5 -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 分)6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79 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 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1998 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
14、作家巴金。”对于巴金 1999 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这正是巴金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
15、工作。”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 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
16、,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 6 -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
17、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 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
18、主义情怀。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相关链接】巴金自 1978 年底到 1986 年 8 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新华网)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
19、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新华网)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7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C.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
20、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D.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8.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 分)9.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
21、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 ,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 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
22、:“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 8 -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宋 江 寇 京 东 , 蒙 上 书 言 : “江 以 三 十 六 人 横 行 齐 魏 官 军 数 万 无 敢 抗 者 其 才 必 过 人 今 青 溪盗 起 不 若 赦 江 使 讨 方 腊 以 自 赎 。 ”帝 曰 : “蒙 居 外 不 忘 君 , 忠 臣 也 。 ”命
23、知 东 平 府 , 未 赴 而 卒 ,年 六 十 八 。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 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 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
24、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20 岁才是成年。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 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南康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2019012402134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