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201901180150.doc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20190118015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201901180150.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共 6 分)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 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
2、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
3、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拓宽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
4、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生态环境 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 2 -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只有在
5、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要澄清对
6、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二、课内阅读(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
7、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
8、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3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4这三段文字分别写到了哪三种景况?请简要概括。(3 分)答: 5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谈谈你的看法。(2 分)答: 6选文第 2 自然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加点的“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 分)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22 分)(一)文言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
9、文言文,完成 7-10 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
10、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4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有删节)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11、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 分)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 分) ( )A 古人的“名” ,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B “左徒”是楚国的官
12、名, 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 屈原的别称。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D “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 分)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障碍。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
13、屈原的反对成行。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3 分)(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 分)(二)诗歌阅读(5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长安秋望赵 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5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注 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 “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
14、一项是(1 分)( )A.首联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这两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B.这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望中的见闻,描绘出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传递了羁旅思归的心情。C.颔联视听、动静结合。 “残星几点”是目见, “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D.尾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我不回去享用美味的鲈鱼,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12.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任选两点进行简要分析。(4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汪清县 第六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题 答案 201901180150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5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