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数学每日一题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每周一测1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A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B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C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D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21839 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由此可以看出林则徐A对当时的外部世界了解深入B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C彻底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虚骄D提出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31887 年,清政府颁布的出洋游历章程规定:(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
2、,详细记载,以备考查。材料表明清政府A有限制出洋考察之意图B向西方学习出现新变化C出国考察经费较为紧张D重视学习西方国防科技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该主张A认可西学价值,倡导以末辅本B提倡本末并举,要求中西并重C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西化D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51895 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2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
3、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D“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7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
4、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1861 年)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 “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
5、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3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 , “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数学 每日 周一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