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C.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D. 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答案】B【解析】胚芽鞘的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部的一段,B 项正确,A、C、D 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2.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根比茎对生长
2、素敏感,所以浓度低时促进根的生长,浓度高时促进茎的生长而抑制根的生长,过高浓度都抑制生长。所以 C 选项正确。3.在芦苇生长期,若用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处理,其纤维长度增加 50%。这种物质是( )A. 细胞分裂素 B. 生长素 C. 2,4D D. 赤霉素【答案】D【解析】【分析】五大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 合成部位 功能2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发芽和防止落花落果;也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和疏花疏果。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
3、进果实成熟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A 错误;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B 错误;2,4D 是生长素类似物,其生理功能与生长素相似,C 错误;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D 正确。故选 D【点睛】熟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遭遇海难而漂浮在海上的人,体内缺乏淡水,此时此人(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答案】A【解析
4、】试题分析: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5. 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 抗体 B. 糖原 C. 胰岛素 D. 氨基酸【答案】B【解析】内环境的实质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抗体、胰岛素和氨基酸都在血浆中存在,而糖原存在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不是细胞外液成分。3【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属识记水平的
5、基础题。6. 使人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是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C. 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D. 肾上腺和下丘脑【答案】B【解析】渴觉的形成是由下丘脑感受到的刺激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的。所以 B 选项正确。7.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B. 在低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C. 出汗时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舒张时出汗D. 立毛肌舒张时才会出汗,立毛肌收缩时肯定不出汗【答案】B【解析】【分析】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
6、温相对恒定。【详解】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代谢加强,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 错误;在低温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同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起来,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此外,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反射性的血管收缩反应,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B 正确;当通过辐射、对流以及蒸发等都不能阻止体温继续上升时,人体会反射性出汗。因此,毛细血管舒张不一定会出汗,C 错误;立毛肌收缩时也可能出汗,D 错误。故选 B。【点睛】识记体温调节的过程以及调节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A. 胰岛素含量减
7、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C. 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D. 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答案】D4【解析】人体进食后血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9. 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淡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 )A. 大脑皮层运动区B. 大脑皮层 S 区C. 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 大脑皮层 H 区【答案】B【解析】某人不能说话,所以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导致,即 S 区,所以 B 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名师点睛】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10.有关人
8、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部分。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所以 C 不正确。5考点:人体内环境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内环境含义的理解。11. 产生动作电位时A. Na+通道开放,Na +进入细胞 B. Na +通道开放,Na
9、 +运出细胞外C. K+通道开放,K +进入细胞 D. Na +通道关闭,K +运出细胞外【答案】A【解析】动作电位产生时,Na +通道开放,造成 Na+内流,K +通道关闭,K +外流受阻,形成局部膜内正电荷多于膜外的现象,动作电位产生。【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名师点睛】熟练掌握膜电位的变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的方向。12.当神经纤维在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A. 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 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 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膜内外电位不会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
10、态。这时,由于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B。【点睛】识记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便可
11、解答本题。13.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6A.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兴奋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
12、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A 正确;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兴奋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因此,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B 正确;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C 正确;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 错误。故选 D。【点睛】识记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其传递特点便可解答本题。14.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13、T 淋巴细胞能对病原体进行摄取和处理B. B 细胞和 T 细胞均成熟于骨髓中C. 只有浆细胞中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D. 记忆细胞是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细胞能对病原体进行摄取和处理;T 细胞由胸腺产生,B 细胞由骨髓产生;人体所以细胞中含有抗体基因。考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5.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7A. 图中 X 与 Y 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 图中 a 与 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 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D. 血液中的甲状腺
14、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所示 X 为下丘脑,Y 为垂体,Z 为甲状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B 正确。甲状腺的活动即受垂体调节又受神经调节,C 错误。由图示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对 X、Y 有反馈调节作用,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6. 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 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 b 代表突触间隙C. 若图示甲状腺激素
15、分泌的分级调节,则 d 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 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 b 为效应 B 细胞,c 代表抗体【答案】B【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是以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传导,若表示突触结构,a 是突触前膜,b 是突触间隙,c 是突触后膜,d 是神经递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d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 是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免疫过程是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所以 B 选项正确。17. 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班狼疮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免疫调节应用包括过敏
16、、艾滋病和自身免疫病,血友病属于遗传病,B 错误故本题选 B。考点:免疫调节应用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8. 某人患病后,自行注射了青霉素,结果发生了过敏反应,下列有关他的判断,你认为不能确定的是 ( )A. 该人不是第一次注射青霉素 B. 此人体内发生了免疫反应C. 此人极有可能患了痢疾 D. 所发生的免疫反应肯定是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过敏反应必须是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才会发生的,属于免疫功能过高引起的疾病,是由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作用,C 选项符合题意。19. 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
17、一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 疫苗 B. 外毒素 C. 抗原 D. 抗体【答案】D【解析】患病治愈后,血清中存在抗体,对治疗有显著作用,所以 D 选项正确。20. 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 B 细胞效应 B 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B. 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外毒素结合C. 记忆细胞B 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D. 记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答案】D【解析】二次免疫反应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 B 细胞和记
18、忆细胞,效应 B 细胞或浆细胞9产生更多的抗体,抗体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由吞噬细胞将其形成的沉淀清除,所以 D 选项正确。21.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起作用,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而引发的疾病。除题目给出的疾病外,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考点:免疫失调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即可准确回答。
19、属于简单题。2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 B. C. D. 【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不是同种生物,因此不属于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正确。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错误,正确。23. 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 种群的数量和密
20、度 B. 鹿群的年龄组成C.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10【解析】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主要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24.下图中能说明 A、B 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两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A、C 项为竞争关系,所以不正确;B 中两者在曲线上是处处平行的,应为互利共生关系,所以 B 项正确;D 项不是互利共生关系,所以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5.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
21、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更加明显。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群落的垂直结构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6. 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11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黄陵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生物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普通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