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武邑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夏商周时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A.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B.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C.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D.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 C 项符合题意。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B 项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合,故 B 项错误
2、。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故 D 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 C。2.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A. 劳动力极其缺乏B. 社会等级森严C. 徭役比较繁重D. 厉行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表明秦代实行了严格的抑商政策,故 D 正确;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故 A 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
3、的政策,无法体现秦代社会等级森严,故 B 错误;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将商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逃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无法体现徭役比较繁2重,排除 C。3.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 。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B. 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C. 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D. 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时,
4、多数来自东非的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这是唐朝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的结果,故 D 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昆仑奴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排除 A;材料反映唐朝时期昆仑奴在中国出现,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排除 B;“昆仑奴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说明,昆仑奴深受贵族富商欢迎,昆仑奴主要在商业领域劳动,并非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排除C。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清末新政是
5、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强化封建国家机器,并不能体现“现代化”的趋势。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在“器物”层面现代化的体现。戊戌变法是具有“现代化”的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运动,是制度现代化的试验,同时也是对现代化的思想的实践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是晚清制度现代化趋向的最终结果,并且使民主共和这一具有“现代化”色彩的观念深入人心。故 B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中法战争使法国打开了中国的西南大门。甲午战争后3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这三次战争使晚清政
6、府的国门越开越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但是战争本身代表不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故 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严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但其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改革内政的方案资政新篇也未能实行,因此其现代化趋向并不明显;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 ,盲目排外,在对抗外来侵略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方面,无法体现。故 D 项错误。【点睛】题干可以更直观的解读为“晚清近代化趋向的表现” 。理解“近代化的含义”是解题关键。它包括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工业化、商品化,思想文化上理性化、科学化。同时还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晚清时期近代化发展的
7、基本脉络即由“器物观”到“制度观”再到“思想观” 。我们需要针对选项里发生的历史事件与近代化的含义进行对照,看哪一项全部符合近代化要求。5.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A. 国民大革命期间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C. 抗日战争期间D. 解放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必须抓住材料信息“寇患加强防御” “匪祸准备速剿” 。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国遭到日本侵略,A、D 两项明显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准备武装“剿灭” ,国共处于对峙状态,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始终保持合作,C
8、 项不符合要求。故 B 项为最佳答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6.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A. 独立自主B. 和平共处C. 求同存异D. 一国两制【答案】C4【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5 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C 项正确;独立自主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的总原则,排除 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 ,排除 B 项;一国两制是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排除 D项。7.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此孙中山A. 支
9、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B. 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C. 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D. 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答案】C【解析】【详解】1917 年和 1921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是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结果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故 C 正确;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决定改组国民党,护法运动失败并非孙中山决定振兴实业的原因,排除
10、B;1926 年北伐开始,1925 年3 月 12 日孙中山去世,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的政治走向” ,结合所学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8.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A.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B. 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C. 苏东剧变两极解体D. 第三世界崛起【答案】C【解析】5【详解】根据“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 ,结合所学,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即苏东
11、剧变两极解体,故 C 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属于经济发展趋势,无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排除 A;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综合国力提高,有利推动了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并没有“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排除B;1961 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崛起,这不属于“国际上的复杂情况” ,中国也无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联系所学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12、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9.罗马在公元前 367 年设立内务大法官的基础上,于公元前 242 年又增设了外务大法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事务。外务大法官的设置A. 标志着万民法的形成B. 保证了罗马扩张的需要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诞生【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共和国在扩张版图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罗马市民与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财产纠纷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设立专门处理此类事务的外务大法官。故答案为 C 项。万民法形成的标志是罗马法打破只适用于公民范围的界限,排除 A 项
13、;外务大法官的设置是适应罗马扩张的需要,排除 B 项;罗马帝国的诞生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扩张的结果,排除 D 项。【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10.宪法规定总统与国会间的外交权争议应由最高法院来裁决。但自美国成立以来,最高法院一直以这一争议属于“政治问题” ,司法裁
14、决不应介入为由,采取回避态度。在非做判决6不可的几个涉及外交权的案例中,法院做出的判决对总统比较有利。这表明美国A. 分权制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 1787 年宪法得到理性实践C. 联邦法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 三权分立体制已经被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最高法院没有轻易行使 1787 年宪法赋予的裁决权,说明美国对于宪法的实施也是根据政治实践作出理性选择,是根据现实需要审慎实践宪法的规定,而不是完全照搬宪法的规定。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行政效率,排除 A 项;美国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联邦法院不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 C 项;最高法院仍然拥有法律规定的裁决权,没有打破三权分立体制,
15、排除 D 项。11.1942 年 11 月,苏联发布了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 ,根据这一决议,国家粮食采购部的特派员追讨农民所欠义务粮时,可以不经由法庭直接没收农民财产。这一法令的颁布,改变了 1937 年确定的以司法手段处理没收农民财产问题的规定。造成这一变化原因是A.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B. 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C.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D. 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2 年 11 月”来看,苏联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是为了筹集粮食支援苏联卫国战争。故答案为 B 项。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
16、在 1929 年,排除 A 项;这一时期苏联国内没有出现阶级矛盾激化现象,排除 C 项;斯大林模式自 1928 年实行“一五”计划后逐步形成,排除 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42 年 11 月” ,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确定答案。1941 年 6 月 22 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为支援前线,苏联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 ,通过一切方式筹集粮食。7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17、。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答案】D【解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不结盟政策,而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不结盟政策最典型的体现,所以把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明显是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故 D 正确;ABC 不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准确认识。【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一直倡导互信、互利、平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武邑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