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试卷(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模拟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2 道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1.某学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 ”法家能“独步天下”是因为A. 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B. 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 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D. 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
2、,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使“法”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这符合了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C 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家思想迎合统治者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排除 A。法家思想的内容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权利,而不是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排除 B。材料强调法家思想迎合统治者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且早期儒家思想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排除 D。2.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 专
3、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于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是中央集权制度制度的加强。故选 B。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思想统一【名师点
4、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答案】B
5、【解析】试题分析:A 不对,荀子仍然属于儒家;C 不对,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在汉代;D 不符合史实;荀子虽然属于儒家代表,但其“性恶论”与法家有相通之处,因此B 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点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又彼此吸收融合,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4.汉元兴元年(前 134 年) ,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3“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A. 人性本善B. 礼法并
6、施C. 对鬼神敬而远之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解析】据材料“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思想, “罢黜百家”显然违背了这一思想,故 D 项正确;“罢黜百家”并未违背“人性本善”的思想,故 A 项错误;“礼法并施”属于荀子思想,且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也吸收了法家思想,故并未违背,故 B 项错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的关系, “和而不同”与“罢黜百家”的对比,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梁启
7、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书应是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 朱熹的四书集注C. 李贽的焚书 藏书D.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中“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最深”等信息可判断出,这本书应该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6.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
8、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格式上,三4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的出现反映了A.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B.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C.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D.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答案】B【解析】【详解】 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 B 项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故 A 项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 C 项
9、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 项错误。7.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 。李贽这些思想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C.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D.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 “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A 项错误;点睛: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 “真实有用,
10、与俗儒不同”反映出李贽强调实用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8.永乐九年(1411 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A. 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B. 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5C. 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D. 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可以看出,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和支持宣扬封建道德楷模,是为了强化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答案为 A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官民平等” ,排除 B 项;这一规定的效果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排除 C 项
11、;这一规定没有涉及杂剧戏文的表现形式,不能说明取消娱乐性,排除 D 项。9.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答案】B【解析】由材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可知, “造化”即大自然, “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
12、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0.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 ,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答案】C6【解析】题干中关于宋江等农民起义后被朝廷招安的信息只在宋史中有记载,明朝施耐庵的
13、水浒传是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用来做史料,故 A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两个信息突出的是宋江等人被朝廷招安,所以不是属于扬善抑恶,故排除 B;宋史中的信息影响到了施耐庵的创作,而施耐庵的创作又影响了大众的历史认知,整个题干中的信息都是体现维护朝廷的统治这一主流价值观,故 C 符合题意,所以选 C;题干不是体现的不同史家的历史理解,而是一个属于史家,另一个属于文学家,故排除 D。11.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 、 牡丹亭 、 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西游记 、 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14、 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C. 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D. 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答案】C【解析】明清之际涌现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家在专制统治束缚之下,期待能够有个性解放,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诉求,故选 C;当时处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出现普遍的个性解放运动,故 A 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并没有资产阶级存在,故 BD 的说法错误,排除 BD。12.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这表
15、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A. 宽容的心态B. 人性的复苏C. 高雅的追求D. 理性的崇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7子、头巾保护起来”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认为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是人性复苏的体现,B 正确;宽容的心态与材料无关,排除 A;高雅的追求只是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 C;理性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D。所以选 B考点:西方人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6、文艺复兴的特征1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 “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可知反映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地域性,但不能以此说明近代思想解放都具有地域性,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依据材
17、料中“时毛风潮” “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得出作者更强调“思想革命” ,比“时毛风潮”更具有积极意义,即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两者进行比较,故 D 项排除。14.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 ,启蒙的基石是“进步” 。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 ”他们观点的不同说明A. 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B. 启蒙运动的深化C. 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D. 人文主义的兴起【答案】B【解析】卢梭在伏尔泰“理性”的基础上,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8可靠的。认为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
18、,表明启蒙运动的深化,故选 B。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是对启蒙思想的深化,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两人的政体之争,排除 C;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高度,排除 D。15.“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 。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发现“自我” ,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B.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C. 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D. 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答案】D【解析】根据“他们(智者学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在树立人的尊严的同时,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
19、受,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故 D 项正确;A 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BC 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16.法国启蒙思想家写作的大多是历史、小说、喜剧、讽刺文学和有关宗教、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小册子,而不是正规的哲学论文。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 批判教会并宣传理性思想B. 避免天主教会的迫害C. 实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D. 更多地致力于启迪民众【答案】D【解析】历史、小说、喜剧、讽刺文学和有关宗教、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小册子,更能为普通百姓接受,因此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启迪民众。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中这种做法的目的,排除 A、B、C 项。17.马丁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
20、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马丁路德的实质目的是A. 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B. 将世俗生活神圣化C. 否定教会的权威9D.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提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的主张,要打破教会对信徒的控制。材料内容正是在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工作都是神圣的天职,是在为神而工作,那么就从本质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上帝与信徒中介的地位。所以 C 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维护世俗君主权威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也不能解释为世俗生活的神圣化,只是现象不是本质。B 项错误;D 项中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改革的结果和影响,而不是
21、实质目的,所以 D项错误。18.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C. 实现了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以及王公贵族的支持,这表明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 D 项正确;宗教改革没有冲击上帝的地位,故 A 项错误;宗教改革也没有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只是反对天主教的权威,故 B 项错误;宗教改革不可能实现世
22、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故 C 项错误。19.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D. 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答案】D【解析】10清朝对于戏曲采取了内外不同的政策,体现出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清朝政策的干预客观上是给出了戏曲艺术发展的空间,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这与戏曲艺术的内容不符;B 选项错误,民间禁唱戏曲是不利于戏曲市民性的发展;C 选项错误,戏
23、曲艺术的内涵与功能并未因此而改变。20.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含义是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 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 A。C 项是题干表象
24、,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D 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1.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 1868 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A. 经世致用B. 师夷长技C. 中体西用D. 世道必进【答案】A【解析】【详解】王夫之倡导唯物主义思想,魏源从晚清落后开始意识到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二者都是从实际出发,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故 A 项正确。师夷长技不符合王夫之思想,故 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世道必进属于与时俱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宁阳县 第四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 模拟 检测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