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10理脉络明层次把握内容要点20181230269.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10理脉络明层次把握内容要点2018123026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10理脉络明层次把握内容要点20181230269.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技法提分点 10 理脉络明层次,把握内容要点三步骤分析主旨概括中心读文支招关系交织文本阅读技巧第一步 明确关系双方学会以简单示意图的方式来助读文本。文章两段,各提到一对关系。图示如下第二步 理清关系发展依据语法标志,如关联词语、提示领起词、标点符号等,概括出关系发展的特点或结果。第一段初期政治文化语境下30 年代40 年代第二段认识:反对重新认识一致实践:造诣依据语法标志的标点符号及时间词语来梳理;依据提示时间词语及提示范围词语“认识” “实践”来梳理。第三步 明确关系主体先合并压缩,确定关系核心,然后概括中心。讲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讲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2压缩合并后成为“语言
2、变迁、文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需梳理出语言与文言的关系。结合段首的总起句及关键词“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 ,以及段末结论句,可知:文言的发展也是语言变迁的一种形式。由此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典题文本(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 。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中心论点】 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初 期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
3、,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语言方式政 治 文 化 语 境 下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 “概述”“讽刺” “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 ,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 新30年 代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 小说语言的“口语化” ,带40年 代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过渡句】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
4、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 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 论 题 】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 的文化发当 时展大目标出发, 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反 对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 也在被人们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重 新 认 识,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时 过 境 迁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
5、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 。一 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 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实 践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 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造 诣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结论】 。(所选文段有删改)对点解题1.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3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
6、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解题指导文章两大段的结构, 两个段落,明确各段中心。第一段中心为第二整 体 把 握 局 部 分 析句,第二段中心为首、尾句,结合关系交织文本的阅读技巧第三步,确定关系主体为“语言变迁” ,明确第一段中心句为全文中心论点。答案 C2.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答: 解题指导整 体 把 握文中论述了语言变迁、文言、中国现代小说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共两段,第二段介绍文言的发展与作用。局 部 分 析本题属局部概括, 明确段落中心, 分析理清句间关系, 筛选答题要点。先 再 最 后如下:(1)明中心、理关系Error!(2)显隐性,筛要点隐
7、性信息为:文言可以使文学摆脱此困境。作家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吸收,创作,造诣高。 “各类文学文本”的隐性信息为“形式多样” 。组 织 答 案紧扣要求,概括分条作答。答案 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 。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4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 ,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 “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
8、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解析 A 项,比对关系可知, “进而”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第一段为“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 。B 项,比对结论可知,该项正确。C 项,比对关系可知, “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不合文意。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在当时是反对文言的,后来的反思自然是认识到文言的作用,且“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呼应前文“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
9、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 。D 项,比对结论可知, “最重要的意义”不合文意。第二段首句这一过渡句即阐明语言变革的意义包含两方面,没有更突出文言的意义。答案 B(2018浙江温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笙的前身是“和” 。 “和”的甲骨文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 ,通“生长”的“生” ,有万物生发的意思。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0、”殊途同归。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 “人籁” “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 “籁”字也是笙的名字。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5的含义。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 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
11、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 ,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笙声为“清” ,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诗文要“清丽”
12、“清奇” ,为人要“清雅” “清心” 。18 世纪时,笙传到欧洲,但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什么清的音色。原因在于笙的结构。笙片就有了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周礼中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 。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
13、的状态。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的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笙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选自 2017 年 11 月 23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笙”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笙融入了道家的“阴阳”理论和“天人合一”观念,其发音象征着“天籁” “地籁” “人籁”三位一体,和谐交融。B.笙是簧片乐器,发音原理简单,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而在音乐表达上比不上二胡、唢呐、鼓和琵琶等乐器。C.笙奏出的音乐直接而不僵硬,委婉而不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能使个性鲜明的6器
14、乐合奏的音乐更加丰满圆融。D.笙能产生和管风琴相似的声响,是因为演奏时其内部震动的防锈涂层带动铜粉和石粉摩擦共振,这是口琴不具备的特点。解析 A 项, “融入”理解错误,原文说“殊途同归” ;“象征”之说无中生有。B 项, “发音原理简单”无中生有;“音乐表达”扩大范围,原文是指在“滑音” “嘹亮” “高亢” “千军万马”等音乐表达方面,笙不如二胡等。C 项, “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音乐更加丰满圆融”是由笙“发每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的特点决定。答案 D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和”取象于笙这件乐器, “笙”又通“生长”的“生” ,这说明在中国先民心
15、里, “万物生发”与和谐圆融紧密相关。B.笙在乐团合奏中可以中和其他乐器的乐音,因为笙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每个音,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C.心无挂碍,人器合一,是校音的理想境界;给笙校音的过程,不仅是寻求不同乐器间乐音和谐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养自身的过程。D.笙作为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其乐音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精神和对优雅节制的君子之义的追求。解析 C 项,曲解文意。原文所指的“和谐” ,指笙自身内部不同乐音,而不是“不同乐器间乐音” 。答案 C3.简要概括笙的美学精神内涵。答: 解析 首先要整体把握,理清层次;然后局部分析,先明确段落中心,再分析理清句间关系;最后筛选答题
16、要点,组织答案。文章第一段首句暗示本段中心,锁住关键词“和” ;理清句间关系,明确本段从笙的外形和演奏两个方面阐释“和” 。锁定关键词“天人合一”“天地间万物欢歌” 。据以上筛选出第一个精神内涵的要点。第二段通过对比突出笙的乐声丰满圆融,无关精神内涵,排除。第三段由笙说到人,突出笙的精神魅力,锁定关键词“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节制” “淡定和从容” ,筛选第二个要点。第四段突出笙声响的“清” 。排除。第五段也是由笙及人,说以笙校音达到天人“合二为一的状态” ,锁定关键词“正心调性” “心无挂碍” “中正平和” 。答案 万物和谐,象征天人合一。(或“万物丰满圆融”)疏朗简洁,象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2019 高考 语文 二轮 第二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实用 论述 文本 技法 分点 10 脉络 层次 把握 内容 要点 20181230269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5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