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群体的调节学案.docx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群体的调节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群体的调节学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六 群体的调节第 12讲 种群与群落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1)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2)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4)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 K值附近。()(5)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6)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7)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
2、群密度呈正相关。()(8)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演替形成森林。()2(9)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10)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1什么叫做环境容纳量?提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能否看作“J”型曲线?说明理由。提示:“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生存环境应无环境阻力,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
3、“J”型曲线。3群落演替是否无休止的进行下去?为什么?提示:群落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1(2018全国,T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选 D 种群的 S型增长条
4、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 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3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2(2017全国,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
5、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 D 通常对于有利的种群加以利用,种群数量应在 K/2 K之间加以利用,使其种群数量降低到 K/2,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而从图可知,在丙和丁之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 K/2,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 K/2,丁超过 K/2,所以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捕获,A、B、C 错误,D 正确。3(2015全国,T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
6、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 D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 错误。44(2017全国,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
7、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 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 4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
8、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2018全国,T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
9、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5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
10、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
11、比乙多。(3)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6(2014全国,T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12、,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 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 、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6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13、。所以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是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
14、生改变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1理清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2理清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7(2)K值与 K/2值的分析与应用 K值与 K/2值的分析 K值与 K/2值的应用区分种群“增长速率” 、 “增长率”与“ 值”(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N tN 0)/N0(无单位)。 “J”型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型曲线增长率为“逐渐下降” 。(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 tN 0)/t(有单位,如个/年)。 “J”型曲线增长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 “S”型曲线增长速率呈“钟形” 。图示如下:(3)对“”的理解:8“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 0 t中, 代表
15、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当 1 时,种群数量增大;当 1 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 1 时,种群数量减小。题型 1 涉及种群特征的考查1(2018山东德州期末)下列表述不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B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C2040 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D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 2000多万解析:选 B 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属于种群的性别比例特征失调,A 正确;某森林中杨树的数量最多,杨树可能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B 错误;2040 年,我国将进入超老龄社会,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达到 2000多万,说明种群的出生
16、率较高,D 正确。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 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93(2015全国,T31 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
17、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18、,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 个,成年(345678):400 个,老年(9 10 11 12):400 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题型 2 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分析4(2018安徽滁州期末)生态学家对某湖泊
19、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 表示种数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0A鲫鱼种群在 t3后表现为“J”型增长B鲫鱼种群在 0t 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 K值D鲤鱼种群在 t3时数量小于 t2的数量解析:选 B 鲫鱼种群在 t3后, 一直不变,表现为“J”型增长,A 正确;鲫鱼种群在 0t 2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在 t2t 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 K值,C 正确;鲤鱼种群在 t2t 3段 小于 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 t3时数量小于 t2的数量,
20、D 正确。5(2018安徽六校联考)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 K,S 1S 5是“S”型曲线上的 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曲线上的点 种群数量 (KN)/KS1 20 0.90S2 50 0.75S3 100 0.50S4 150 0.25S5 180 0.10A该种群的 K值为 200BS 5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 S3之前D( KN)/ 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解析:选 D 种群数量在 S3时,( K N)/K0.5,说明处于 K/2,因此该种群的 K值为200,A 正确
21、;S 5时,( KN)/ K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B 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 S3之前,C 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 KN)/ K的比值为 0.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过高或者过低时,11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小,D 错误。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区分两个概念(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理清四种种间关系3明确群落的两种结构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
22、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12(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以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2)垂直分布垂直结构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4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Error!一 看起 点Error!二 看时 间(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
23、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13题型 1 涉及群落特征、结构及演替的考查1(2014全国,T6)某种植物病毒 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 V是互利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生物 二轮 复习 专题 群体 调节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