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0化学实验6第五单元探究型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案.doc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0化学实验6第五单元探究型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0化学实验6第五单元探究型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五单元 探究型实验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能根据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能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探究型实验知识梳理一、探究型实验的常见类型1对未知产物的探究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对这些物质逐一进行检验来确定究竟含有哪些物质。虽然探究型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在问题中常常包含了对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1)常见物质分离的提纯方法:结晶法、蒸馏法、过滤法、升华法、萃取法、渗析法等。(2)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收集等方法。(3)熟悉重点的操作:气密性检查、测量气体体积、防倒吸、防污染等。2物质性质的探究(1)在探
2、究过程中往往可以利用对比实验,即设置几组平行实验来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研究和揭示某种规律,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证明某种反应机理。(2)无机物、有机物性质的探究,必须在牢牢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想,细心论证。脱离元素化合物知识,独立看待实验问题是不科学的,只有灵活运用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能变探究型实验为验证型实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二、探究型实验的基本程序解答探究型实验题的基本程序可用以下流程图表示:1提出问题要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对题给信息进行对比、质疑,通过思考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此外,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契机。2提出猜想所谓猜想就是根据
3、已有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情况。有一些问题,结论有多种可能(这就是猜想),只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3设计验证方案提出猜想后,就要结合题给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对可能的情2况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中,关键点是对试剂的选择和实验条件的调控。4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结合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或计算分析得出结论。(2017高考北京卷)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 =Fe2 2Ag”的实验中检测到 Fe3 ,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 0.05 molL1 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1)检验产物取出少量
4、黑色固体,洗涤后,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 Ag。取上层清液,滴加 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 Fe3 ,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 Fe3 ,乙依据的原理是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 min时加深 120产生白色沉淀,较 30 min
5、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0 min时变浅(资料:Ag 与 SCN 生成白色沉淀 AgSCN)对 Fe3 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假设 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 Fe3 ;假设 b:空气中存在 O2,由于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 c:酸性溶液中的 NO 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Fe3 ;3假设 d:根据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 ,可产生 Fe3 。下述实验可证实假设 a、b、c 不是产生 Fe3 的主要原因。实验可证实假设 d成立。实验:向硝酸酸化的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溶液。3 min 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
6、 后溶液几乎无色。3实验: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操作及现象是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中 Fe3 浓度变化的原因:_。解析 (1)黑色固体溶于热的硝酸溶液后,向其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 Ag。可利用 K3Fe(CN)6检验 Fe2 的存在。(2)过量的铁粉会与Fe3 反应。空气中的 O2会与 Fe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Fe3 ;加入 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 Ag ,Ag 可与 Fe2 反应产生 Fe3 。实验可证实假设a、b、c 不是产生 Fe3 的主要原因,只要将原实验反应体系中的 Ag 替换,其他微粒的种类及浓度保持
7、不变,做对比实验即可,所以可选用 0.05 molL1 NaNO3溶液(pH2);实验利用原电池装置证明反应 Ag Fe 2 =AgFe 3 能发生,所以甲溶液是 FeSO4溶液。操作和现象: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 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答案 (1)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Fe 2(2)2Fe3 Fe= =3Fe24Fe 2 O 24H =4Fe3 2H 2O 加入 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0.05 molL1 NaNO3 FeSO 4溶液 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 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8、3)溶液中存在反应:2Ag Fe= =Fe2 2Ag,Ag Fe 2 =Fe3 Ag,Fe 2Fe 3 =3Fe2 。反应开始时,c(Ag )大,以反应、为主, c(Fe3 ) 增大。约 30 min后, c(Ag )小,以反应为主,c(Fe3 )减小探究型实验题(2015高考北京卷)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 3 2I 2Fe 2 I 2”反应中 Fe3 和 Fe2 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4(1)待实验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目的是使实验的反应达到_。(2)是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中_造成的影响。(3)和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
9、Fe 2 向 Fe3 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中 Fe2 向 Fe3 转化的原因:外加 Ag 使c(I )降低,导致 I 的还原性弱于 Fe2 ,用如图装置(a、b 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 作_极。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 U形管左管中滴加 0.01 molL1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_。(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中 Fe2 向 Fe3 转化的原因。转化原因是_。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_。(6)实验中,还原性:I Fe2 ;而实验中,还
10、原性 Fe2 I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解析:(1)实验溶液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则说明实验的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2)为加入 1 mL 1 molL1 FeSO4溶液,为加入了 1 mL H2O,结果是的颜色比略深,故以作对比,排除中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造成的影响。5(3)中加 AgNO3溶液发生反应:Ag I =AgI,使溶液中 c(I )减小,平衡逆向移动;中加入 Fe2 ,增大了 c(Fe2 ),平衡逆向移动;故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均逆向移动。(4)由反应 2Fe3 2I 2Fe 2 I 2知 Fe3 在反应中得电子,b 应为正极。达到平衡后
11、向 U形管左管中加入 AgNO3溶液,Ag I =AgI,使 c(I )减小,若 I 还原性弱于Fe2 ,则 a极改为正极,电流表指针应向左偏转。(5)由(4)的原理可知 c(I )降低则还原性减弱,则中 Fe2 转化为 Fe3 的原因可理解为 Fe2 的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第(4)小题是证明 c(I )减小,其还原性减弱,若做一个对比实验,可选择增大c(Fe2 ),使其还原性增强,或减小 c(Fe3 ),使其氧化性减弱。(6)中减小 c(I ),I 的还原性减弱;中增大 c(Fe2 ),Fe 2 的还原性增强。得出的结论为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
12、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答案:(1)化学平衡状态(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3)加入 Ag 发生反应:Ag I =AgI, c(I )降低;或增大 c(Fe2 ),平衡均逆向移动(4)正 左侧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Fe 2 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 Fe2 还原性强于 I向右管中加入 1 molL1 FeSO4溶液(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探究型实验题的命题思路探究型实验题的一般命题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具体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能力考查点的设置上则可
13、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作出合理假设或猜想)、探究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等。在知识点的涵盖上则既可以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可以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而且符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概念。探究型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命题形式:探究化学反应机理、探究化学实验中的反常现象、探究对经典问题的质疑、探究未知物的成分、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探究化学反应的现象等。 实验方案的设计6知识梳理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2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名
14、称;(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5)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6)实验注意事项;(7)实验现象的记录及结果处理;(8)问题与讨论。3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及所选用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且从几种方案中分析选择出最佳方案。(2015高考全国卷,26,14 分)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 2 , K25.410 5 。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 2C2O42H2O)无色,熔点为 101 ,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 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
15、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 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装置 B的主要作用是_。7(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 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 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 A、B、_。装置 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 CO的现象是_。(3)设计实验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草酸为二元酸:_。解析 (1)结合草酸晶体(H 2C2O42H2O)的组成可知,澄清石灰水应是用来检验其分解产物 CO2的存在。因草酸晶体
16、易升华,且草酸钙难溶于水,若草酸进入 C装置,会干扰CO2的检验,故装置 B中冰水的主要作用是冷凝挥发出来的草酸。(2)要验证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 CO,只能通过检验 CO与 CuO反应的产物 CO2的存在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本身含有 CO2,会对 CO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在检验 CO前应将分解产物中的 CO2除尽,可选用 F装置来除去 CO2,D 装置用来检验CO2是否除尽。将除去 CO2的气体通过盛有无水氯化钙的装置 G干燥,然后通过盛有 CuO的装置 H,CuO 将 CO氧化为 CO2,再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 D装置,用来检验 CO2的存在。因 CO有毒,最后可
17、将尾气通过排水法收集。若前一个装置 D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 CO2已除尽;H 中黑色 CuO变红,同时其后的装置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含有CO。(3)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可选择将 NaHCO3加入草酸溶液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可采用中和滴定的方法用 NaOH标准溶液来滴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草酸溶液,根据反应的草酸与 NaOH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 12,证明草酸是二元酸。 答案 (1)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 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防止草8酸进入装置 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 CO2的检验(2
18、)F、D、G、H、D、I CuO H 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其后的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向盛有少量 NaHCO3的试管里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用 NaOH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 NaOH的物质的量为草酸的 2倍要证明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能否根据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草酸钠溶液的碱性证明?答案:不能。此方法只能证明草酸氢根的酸性强于碳酸氢根;应根据碳酸氢钠溶液的pH大于草酸氢钠溶液的 pH来证明。实验方案的设计1H 2O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在化学研究中应用广泛。(1)某小组拟在同浓度 Fe3 的催化下,探究 H2O2浓度对 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限选试剂与仪器:30%H 2
19、O2、0.1 molL1 Fe2(SO4)3、蒸馏水、锥形瓶、双孔塞、水槽、胶管、玻璃导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注射器。写出本实验 H2O2分解反应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设计实验方案:在不同 H2O2浓度下,测定_(要求所测得的数据能直接体现反应速率大小)。参照下表格式,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所选试剂体积、需记录的待测物理量和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物理量实验序号 V0.1 molL1Fe2(SO4)3/mL1 a 2 a (2)利用图(a)和(b)中的信息,按图(c)装置(连接的 A、B 瓶中已充有 NO2气体)进行实验。可观察到 B瓶中气体颜色比
20、A瓶中的_(填“深”或“浅”),其原因是_。9解析:(1)分析化合价并应用化合价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双氧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O 2中 O的化合价为 0,水中 O元素的化合价为2,所以是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用单线桥法表示其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做实验题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原理。该实验是探究双氧水的分解速率,所以应测定不同浓度双氧水分解时产生氧气的速率,即可以测定相同时间内生成氧气的体积。探究时一定要注意变量的控制,即只改变一个变量,才能说明该变量对反应的影响。表格中给出了硫酸铁的量,且体积均相等。而探究的是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分解的速率,所以必须要有不同浓度的双氧水,但题给试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用 2019 高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专题 10 实验 第五 单元 探究 方案 设计 评价 教案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4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