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一周考向02文言虚词(含解析).doc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一周考向02文言虚词(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一周考向02文言虚词(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考向 02 文言虚词【重要指数】 【考点点睛】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核,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核,考核的内容在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之内,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即“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 )的一组是”作为题干,4 个选项涉及 4 个虚词,每项列 2 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 ,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另外也常采用比较匹配类的选择题,其一是从 46 句中选择同一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两项;其二是选择与题干所给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2、。答题的基础是熟记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答题时迁移运用。【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
3、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 ,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
4、,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 ,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2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 ,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 ,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 )【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15下列各组句子
5、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答案】B 【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 ,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
6、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从他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主张义理就好像被遮挡了一样,于是探求天下国家政治义理风俗的得失之处,创作诗歌乃至文章来宣扬传布先王的主张义理。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本,创作
7、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被治罪罢免。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3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
8、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 ,现在收
9、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 ,那么守长也知道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读他的望仙驿记 ,那么守长也不用处理繁剧的事务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
10、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可译作“他(它) ”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二、根据具体语境推断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紧密联系文意解题。如“乃复请之” ,太子是在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于是就又请荆轲的。再者, “乃”作副词用时,常用在谓语之前,主要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情况。且往往是在前面所说的条件或原因下,才发生后面的事。表示的是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相因,或时间上的紧相衔接。可译为“于是,就” 、
11、 “于是,才”等。三、根据句式标志推断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是文言文句式的两个大类。这些结构复杂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高考中也不时出现。答题时,可以根据其根据特殊标志来进行推断。如“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此句前部分的问句“何难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句中的“有”是谓语, “何难”是谓语“有”的宾语, “之”呢,只是一个表4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助词,不便译出。将本句翻译成现代文时,需要弄懂这个难点,译成“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 ,语句才算通顺,译文才是正确的。四、根据所处位置推断一些文言虚词处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答题时,可以凭借
12、它们所处的不同位置,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比如“所”这个助词,它与所有的助词一样,不能单独使用。当“所”字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相结合的时候,必须放在它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叫做“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再如“也”这个助词,用在句末或句中,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及其所之既倦”两个句子。略加审视便知, “所”字均居于动词之前。即“喜欢的、得到(事物) ”之意。如,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句末的“也”表判断的,那么加点的两个“也”位居句中,当是起舒缓预期的作用的,几近于判断句
13、式“者也”中“者”的作用。毫无疑问,加点的两个“也”均表“句中停顿” 。五、根据代入结果推断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为典型,且考生熟知的,所以只要将熟知其用法的相应虚词,代入到另一生疏句中的虚词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其用法是否相同。如,蛟龙潜于其中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与前面一样,该项第二句源自陈情表 ,考生熟知, “急”与“星火”之间存在比较关系, “于”相当于“比” ,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在”讲,可见两个“于”用法不同,应排除该项。六、根据特定词性推断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甚至多种词性。考生只要能推断出
14、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就能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例如“之” ,它具三种词性:动词。如:“辍耕之垄上” ,句中的“之”相当于“到” 。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两种,前者是一般用法,可以不必特别记忆,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代“我” )至此也”属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作近指代词用,如“均之(代“这” )二策” 。助词。有五种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是一般用法。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 。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 。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 ,译时省去。5五是用在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19 年高 语文 必刷题 层层 一周 02 文言 虚词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