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03-01 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pdf
《DD 2003-01 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 2003-01 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DD200301 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二00三年 四月 目 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1 2引用标准1 3定义1 4. 总则2 5野外路线调查4 6. 地层单位划分4 7. 沉积岩 5 8. 火山岩 6 9. 侵入岩 7 10. 变质岩8 11. 蛇绿岩 10 12. 混杂岩 10 13. 第四纪地质11 14. 地质构造12 15.青藏高原隆升调查13 16.生态环境变化及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调查14 17.矿产地质调查15 18.遥感技术应用15 19.野外验收16 20报告编写与图件编制17 附录20 前 言 本技
2、术要求附录A和B是规范性附录;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于庆文 张克信 庄育勋 翟刚毅 李长安 王义昭 刘鸿飞 张雪亭 王克卓 本技术要求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张洪涛、周家寰、王平、叶天竺、陈克强、潘桂棠及标准化中心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引 言 青藏高原艰险区高寒缺氧、人迹罕至。它占居了素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的主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地质现象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宝库。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晚新生代以来高原的强烈隆升,对青藏高原及周
3、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及各种矿产的聚集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青藏高原艰险区开展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查明青藏高原地质特征及隆升过程与机制,对于青藏高原国土资源开发、环境预测以及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 技术要求是在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以下简称“原技术要求” )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2001年度在青藏高原空白区开展的45幅1:250000图幅的初步成果,并结合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貌、地质结构、遥感地质解译程度分区和地面可穿越程度等特点,通过实地考察而制定的。是青藏高原艰险区开展1:25000
4、0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编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 青藏高原艰险区据地域范围等特点所划分的图幅类型详见附录A。原技术要求中已有的通用条文(如110、1218、附录AL中的全部或相关部分)均适宜于艰险区。 将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中国地质调查局编,2001)作为本要求的资料性附录,目的是尽可能全面正确地对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体进行客观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取全、取准野外资料。 1. 范围 本要求对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各岩类区、地质体、地域等的地质调查内容、地质调查精度和技术方法应用等作出了规定。 本要
5、求适用于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GB 958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DZ/T 0191-199
6、7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 国际地层指南 地层分类、术语和程序(国际地层委员会,2000)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青藏高原艰险区是特指我国西藏大部、青海西部和新疆西昆仑阿尔金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 3.2 B1区是指为控制青藏高原艰险区周边的重要地质走廊带,对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中的
7、构造框架起总体控制作用的西昆仑阿尔金东昆仑东西向地质走廊带、可可西里羌塘冈底斯南北向地质走廊带、喜马拉雅冈底斯东西向地质走廊带和西昆仑西段喜马拉雅西段南北向地质走廊带的62幅1:250000图幅所在范围; B2区是指分布在青藏铁路沿线南北向地质走廊带,穿越条件相对较好的7幅1:250000图幅范围; B3区为海拔较高,高原夷平面、湖泊发育,穿越条件差的青藏高原腹地及国境线偏远地区的42幅1:250000图幅(除位于羌塘地块上石油部门已进行过大、中比例尺地质填图的4幅1:250000图幅)中的38幅;B4区为位于羌塘地块上石油部门已进行过大、中比例尺地质填图的4幅1:250000图幅。B1、B2
8、、 B3和B4区的具体范围详见附录A。 4.总则 4.1应用RS、GIS、GPS等高新技术,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艰险区填图工作中的先导与重要作用,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高科技含量和调查的质量与效率,在保证填图精度的前提下,减少艰险区野外实地地面路线调查工作量,提高图幅整体调查水平和专题研究效果,注重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 4.2对B1、B2、 B3和B4区通行条件困难地段,如冰川覆盖区、雪线以上地区、大面积沙漠区、大面积湖沼区、国境线特殊区和其它无法穿越区,应以遥感地质解译为主,在此基础上,实测路线间距可适当放宽。 4.3各图幅路线间距、路线总长应在设计审查时,经专家与图幅承担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投入的
9、实测路线工作量以图幅设计批复意见书为准。 4.4野外路线调查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穿越路线的间距主要根据图幅内地质结构复杂程度、遥感地质解译程度及通行条件等因素而定。部署填图路线时,可打破点线密度,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尽量布置在露头好、遥感地质解译能明显反映出地质特点的关键地段。 4.5路线间距和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体、构造线、矿化带、蚀变带和地质界线等为原则。凡重要的地质界线和矿化(或蚀变)地段等均应有一定的点、线控制。对构造混杂岩带及其两侧、成矿有利地段、地质关键地带要适当加密路线。在穿越路线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地质现象进行适当的追索。 4.6对关键地段的重要地质现象、地质剖面
10、和地貌景观等应辅以数码录相记录、拍照或素描。所有的主干地质路线应作相应的解译路线记录描述并附解译图,详细记录地质解译标志有关的影像特征,并作地质信手剖面图。 4.7 B1、B2、 B3和B4区在剖面测制内容与精度要求等方面,均按原技术要求执行。若测区内测全某填图单位确有困难,以下情况可在邻幅相邻地段相同的地层或构造分区内进行测制,使其测区内所有的填图单位均有实测剖面控制。 a) 测区内某填图单元露头覆盖率大,且难以进行工程揭露,而在邻幅相同的地层或构造分区内出露良好; b) 测区内某填图单元,基本分布在人迹稀罕的无法穿越区,而在宜于穿越的邻幅相同的地层或构造分区内露头良好。 4.8 B1、B2
11、、 B3和B4区在样品采集与测试、岩矿与古生物鉴定等方面,均按原技术要求执行。单幅1:250000图幅的样品测试与鉴定费用,一般不低于单幅总费用的10%。 4.9为保证各类样品测试与分析质量,对不同地质体(侵入岩、中高级变质岩、第四纪地质体等)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数量,应在设计审查时,由专家与图幅承担人员依具体情况而初步确定,并在图幅设计审查意见中反映。最终以批复意见书为准。各类测试样品应送国家认证的权威机构或国家级、省部级开放实验室测试或鉴定。 4.10要处理好图幅专题研究与图幅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专题设置应针对国家、社会以及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并起到深入研究、详细解剖的作用。专题成果在图
12、幅最终报告中单列一章撰写,如果专题成果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也可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单独提交。 5. 野外路线调查控制程度 工作精度要求:B1区单幅1:250000图幅有效实测路线的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3-5km, 单幅有效实测路线总长不低于3000km ; B2区单幅1:250000图幅有效实测路线的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4-6km, 单幅有效实测路线总长不低于2500km; B3区单幅1:250000图幅有效实测路线的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7km, 单幅有效实测路线总长不低于2000km; B4区1:250000图幅应在充分利用石油部门已完成的大、中比例尺地质填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修测,单幅有
13、效实测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6-8km,单幅有效实测路线总长不低于1500km,单幅实测路线总长与利用前人的地质路线总长之和应控制在4000km以上。 6. 地层单位划分 6.1 以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划分为基础。青藏高原地层分区应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基础,其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为基础,在区调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6.2在岩石、生物、年代地层单位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视情况进行层序、事件、化学、磁性、构造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对比,并且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认识海(湖)平面变化规律,总结沉积岩岩性岩相变化
14、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6.3 各图幅的年代地层格架均需按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 编制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执行。 6.4要对艰险区所有正式命名的沉积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进行地质时代归属确定, 凡显生宙以来未变质或低级变质的沉积地层或火山沉积地层,均应收集有关古生物化石(包括各类微体化石),利用化石带或化石组合进行定年; 对前显生宙或经中高级变质改造的“哑地层”,应尽可能利用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其地质时代。对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 6.5第四纪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应以成因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为基本单位
15、,系统建立测区第四纪地层层序格架。查明第四纪地层分布特点、沉积构造、古生物、厚度、产状、成因环境。视情况进行第四纪地层岩石学、地貌学、古生物学、古地磁学、气候学、年代地层学等综合地层调查,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学填图。对重要剖面要开展高精度年代地层学研究。 6.6剖面测制的比例尺一般选择在1:1000-1:5000之间,但对不同特殊类型地质体地层剖面(如蛇绿混杂岩、第四纪地层体等),应选择更大比例尺(如1:100、1:50等)进行测制。对一些岩性简单、单调、沉积厚度巨大(厚达万米)的地层单位,可用较小比例尺(如1:10000等)进行测制。 6.7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 等
16、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与命名术语等参照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 和国际地层指南 地层分类、术语和程序(A. 萨尔瓦多著,金玉干等译,2000) 执行。 7. 沉积岩 7.1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内部结构、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注意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 7.2对青藏高原造山带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如新生代盆地周缘的磨拉石建造)、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转变演化的综合关系进行调查,为
17、探讨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奠定基础。 7.3 对青藏高原造山带区出现的巨厚且广布的复理石沉积,除按上述的6.16.2有关要求执行外,对这类沉积岩分布区的调查需注意如下几点: a) 进行复理石基本层序(鲍玛序列)和基本层序组合的调查。根据造山带复理石发育特点,划分不同类型的基本层序组合。在野外工作中,应调查基本层序及其组合的垂、横向叠覆与变化特点,包括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粒度变化、颜色变化、厚度变化、实体化石与遗迹化石、接触界面等内容,分析其沉积作用机制,为盆地分析提供依据。 b) 在调查复理石基本层序和基本层序组合的基础上,可对复理石沉积进行有关扇体(海底扇、斜坡扇)组构调查(包括扇体群恢复和扇
18、体群内单个扇体的解剖)。 c) 巨厚且广布的复理石沉积,应注意识别复理石沉积中的标志层,如较厚的砾岩层、远洋极细粒的凝缩沉积、火山岩夹层等, 借助标志层进行复理石岩石地层单位的细划与对比。 d)复理石沉积中所含的各种类型的岩块(片),如碳酸盐岩岩块、基性超基性岩岩块、变质岩岩块等,应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单独勾绘,尤其在剖面图中必须单独分层标绘,若复理石中所含岩块(片)类型多、数量大,应按混杂岩填图方法进行。 7.4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相古地理和构造等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7.5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
19、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情况重点开展以某专项内容为主的专项调查,有关要求参见本“技术要求” 的第12、14、15节。 8. 火山岩 8.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8.2参照沉积岩岩石地层工作方法,根据沉积或喷发叠复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特点综合考虑,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寻找沉积岩夹层中的化石,为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 8.3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空间分布及其
20、变化规律。注意观察火山岩中的各种接触关系和火山作用现象, 如火山通道、标志层、沉积夹层、岩流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流动方向标志、火山集块岩、角砾岩、火山断裂等,重要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并进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8.4依据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划分火山岩相,调查原生和次生构造特点,查明火山构造特征等,调查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火山机构特点,研究火山机构的活动历史。 8.5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组合类型和各种火山岩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探讨火山作用的规律及历程。 8.6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主要表
21、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内容和原始资料应吻合。 8.7调查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 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揭示岩浆起源、演化和成岩的物理化学和构造条件。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8.8 收集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反映新生代高原岩石圈深部的岩浆活动的相关证据(如深源岩石包体、火山岩的同位素组成测试等),探讨新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深部信息过程。 9. 侵入岩 9.1
22、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异源、变位花岗岩类等类型,按时代+岩性的方法表示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并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 9.2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的产状、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岩体原生和变形构造; 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 脉岩和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特征。 9.3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侵入时代。对侵入岩时代可按有关地层和岩体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没有直接地质时代证据的岩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测定其时代。
23、侵入岩体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 9.4 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剥蚀情况。调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岩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 9.5 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以及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等。 9.6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就位机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历史。 9.7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周围沉积岩的沉积岩相特征和岩体与其关系进行调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D 2003 01 青藏高原 艰险 类区 250000 区域 地质 调查 技术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