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7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件中图版.pptx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7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件中图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7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件中图版.pptx(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考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实质 外力作用使地表物质从高处 向低处 迁移。重力 决定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 、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 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 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搬运 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温馨提示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不同。虽然都有“风”字,但它们
2、分属于不同的外力作用。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受到侵蚀。风力作用则是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基础反馈 (2018湖南永州二模)丹霞地貌是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下图为浙江省永康方岩方山沿285536N剖面图和方岩方山“赤壁丹崖”景观图(右图)。据此完成第12题。,-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丹霞地貌形成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3、( ) 红色砂砾岩固结成岩 地壳水平运动 流水侵蚀搬运 重力崩塌 差异风化 地壳抬升运动 变质作用 冰川作用 A. B. C. D. 2.丹霞地貌典型的顶平、坡陡、麓缓组合可能是因为( ) A.顶平:受垂直岩层控制 B.坡陡:受水平节理控制 C.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控制 D.麓缓:受平缓流水侵蚀所致,答案,解析,-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
4、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1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11-,知识梳理,能力突
5、破,方法技巧1.沙丘形态与盛行风的关系判断,-1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1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1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1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5)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6)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1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真题通关 (2017全国卷,91
6、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13题。,-1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
7、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答案,解析,-1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2015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第45题。,-19-,知识梳理,能力突破,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
8、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B,-2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能理解图中曲线的具体含义。纵坐标上的数值表示某年2米水深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2米水深位置距监测起始点越近,泥沙沉积越少,海水侵蚀越严重;距监测起始点越远,泥沙沉积越多。如下图所示。,-2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第4题,图示信息显示19751978年2米水深位置距起始点渐远,以淤积为主;1979年后2米水深位置距起始点渐近,侵蚀不断加强。第5题,19921997年期间淤积减弱,侵蚀加强,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能力会提高,故A项错;此时
9、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项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项错。,-2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考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类型:A是岩浆岩 ,B是沉积岩 (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 (或沉积岩)。2.地质作用: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2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基础反馈 (2018浙江台州选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甲岩石可能为( ) A.大理岩 B.片麻岩 C.石英岩 D.板岩 2.岩层乙、丙和丁断层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三 自然地理 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能量 交换 37 外力作用 岩石圈 循环 课件 图版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4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