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 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知识点一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2)重视兴修水利。(3)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得到发展。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知识点二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原因:迁
2、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2.内容措施 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三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2(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经济生活的变
3、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概念阐释】1.封建化: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过渡转化。2.民族融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
4、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促进民族融合。【思维点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4.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但是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
5、足之处。【结构图示】 促进民族大融合主题 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研读史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 “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3“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史料二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史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葱岭以西一直到罗马帝国许多国家都诚心归附。2.史料二是对孝文帝改革效果的评价,是指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为之后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 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
6、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 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
7、(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1.时人描述孝文帝改革后,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丝织业比较发达A. B.C. D.解析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正确, “钱绢”说明正确,所以选 A 项。答案 A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
8、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解析 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 D 项。答案 D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 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 B 正确;其他三项不是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错误。答案 B4.吴宗国主
9、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 项与史实不符;D 项符合题意。所以选 D 项。5答案 D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
10、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步伐解析 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解析 北魏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后,所辖各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孝文帝的改革,而孝文帝改革又推动了黄河流域民族的大融合。故选 C。答案 C7.孝文帝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考 历史 第二 单元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促进 民族 融合 新人 选修 DOC
